春秋时期,道家代表人物关尹子与佛教创始人释加牟尼的确曾会晤交流思想,这次历史性的会面不仅深刻影响了当时的文化交流,也为后世留下了无可替代的宝贵遗产。通过对《阿差末菩萨经》的考证,我们得知这场会面是正式安排的交流讲学,而非偶然之遇。这一事实意义重大,不仅是世界思想史和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也可能对过去2000年中印之间许多文化交往问题进行重新认识。
关尹子,名尹喜,是周昭王时期函谷关令,因留请老子写下“道德经”而闻名。他修行悟道多年,并有专著,被看作是道家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东汉时期天师道祭酒王浮为了抬高道教,贬抑佛教,他虚造《老子化胡经》。这一争论一直延续到隋唐,但笔者认为这一争论也损害了文化交流史研究,妨碍人们去探讨老子或关尹子是否与释加牟尼有过直接接触。
《阿差末菩萨经》记述了关尹子的国度似中国,与其他佛经不同,它不是记述释加牟尼宣说的佛法,而是一位客座思想家的讲座记录整理而成。这部经典中的内容与佛教主要理论相契合,但鲜见道家思想,却提供了一些指向关尹子的信息。
在《阿差末菩萨经》中,有几处细节值得注意:首先,该文提及讲授地点不同于其他多数经集,如某某园、某某山,而是指“所游居土”,表明该次讲学是在远离常规游历区域举行;其次,“舍利弗问阿差末,仁族姓子,所从来处去此远近?”显示出阿差末来自东方,即中国;再者,“舍利弗问唯族姓子,吾今以此仁有辩才故欲相问。”强调“仁”字在中土文化中的重要性,同时提到了“族姓”,即士族,一直用到春秋战国时期;最后,“舍利弗问犹族姓子,关尹主者……卿何所赍以时输税?”明确表明阿差末即为关尹主者,其赠送礼品应该理解为专程安排的会晤、讲学与交流。
本文梳理部分佐证作梳理,为有关学者深入研究提供线索。如果能够最终解开这一谜团,对于研究华夏文明与恒河文明的交流史、释道两教的影响与融合将具有重要意义。
标签: 道家语录书籍 、 道教名句十大名句 、 道德经最高境界的一句话 、 道士经典语录 、 道德经三个版本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