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小年文案反复探究佩茱萸簪菊花的文化内涵

重阳节的传统习俗——探索茱萸与菊花的文化象征意义

重阳节,作为秋天的一个重要节日,有着丰富多彩的风俗习惯,其中以佩戴茱萸和簪菊花为最为人熟知。茱萸被誉为“辟邪翁”,而菊花则被称作“延寿客”。这些习俗不仅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于健康、长寿和避灾消难的一系列追求。

茱萸是一种具有药用价值的果实,出产于吴地(今江浙一带),尤其以质量上乘,因此又称之为吴茱萸或艾子。它是一种常绿小乔木,可生长至一丈多高,其叶形似羽状复叶,小花初夏开绿白色,有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古人认为佩带茱萸能辟邪去灾,这一习俗在唐代达到鼎盛时期,不仅妇女儿童佩戴,还有男子也会随行。

除了佩戴茱萸,重阳节的人们还喜欢头戴菊花。这一习惯自唐代便已开始,在历代都有所发展。在清代,北京地区甚至将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以解除凶秽,招吉祥。而宋代,则出现了一种新的流行,即剪裁彩缯成茱萄或菊形,用以赠送并佩戴。

然而,与端午节中的雄黄和菖蒲相比,重阳节中的茱萄同样具有驱虫防蛀之效,因其性质具有一定的毒性,而当时秋季衣物易霉变,此类防护措施显得尤为必要。此外,由于桂花盛开期间也是这个时候,所以这段时间被称作“桂花蒸”,需要特别注意防虫。

尽管如此,从宋元以后,这些风俗逐渐淡出民间生活。分析原因,大概可以从重阳节传统活动中潜移默化的情绪变化来推断。当时人们不再只关注当前避邪消灾,而是更多地展望未来,对于长生与延寿寄予厚望,因此,“延寿客”(即簪菊)的地位逐渐超越了“避邪翁”(即佩带 茱莱)。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