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风俗习惯佩茱萸簪菊花8月15日是不是突然想起了那份温馨的节日反复在心头回响那是重阳节

重阳节,一个充满生机与文化的节日,其独特的风俗习惯至今仍让人怀念。茱萸,这个小巧而有力的果实,不仅是重阳节的象征,更是一种中药材,被誉为“辟邪翁”。它源自江浙一带,尤其是吴地,以其品质和效用闻名遐迩。在这片土地上,茱萸成熟后呈紫红色,有着温中、止痛、理气等诸多功效。古人相信佩戴茱萸能够驱邪避灾,而在唐代,这一习俗达到了巅峰。

人们不仅将茱萸编织成香袋或装饰于臂上,还会制作出精美的茱萸囊来佩戴。这不仅限于妇女和儿童,大男子也乐于展示这一时尚潮流。而在清代,人们更是把菊花作为一种吉祥物,将其枝叶贴在门窗上,或簪于头顶,是为了迎接吉祥之神,并驱逐凶恶之气。

宋代时期,又出现了一种新的传统,即剪裁彩缯制成茱萄和菊花形状,然后相互赠送,以此来表达友情与祝福。而这些习俗背后的原因,则可以追溯到过往时代对虫害防治的一系列努力。在那个季节,小阳春即将到来,而秋雨与热浪尚未消退,因此衣服容易霉变,而桂花盛开也是这个时期,所以人们必须采取措施以防虫害。

然而,从宋元之后开始,这些传统便逐渐淡出了视野,因为随着时间推移,对长寿延年的渴望变得更加强烈,使得“延寿客”(菊花)的地位超越了“避邪翁”(茱萼)。尽管如此,每当重阳节临近,我们依然能感受到那份过去岁月中的温暖与活力,它们如同永恒的旋律,在我们的记忆中回响不断。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