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客家端午节中儿童期待收到的压岁钱

在赣南地区,客家人对于端午节的庆祝活动有着自己的独特风俗。他们将这个节日称作五月节,按照传统习惯,这个时候出阁的闺女会挑选粽子和其他食品、礼物回娘家拜访父母。

除了这些习俗之外,赣南客家人还有一些特别的仪式。比如,他们会在阴历初一和十五,以及逢年过节时前往祭祀土地神,因为土地神是客家人的保护神。在端午这天,他们也会进行祭祀,摆上猪头、鸡、鱼(均为熟食)以及三饭、三双筷、三怀酒,并点燃香烛席地而跪,以祈求土地神保佑全家的安好、生产丰收等事宜。

现在许多家庭已经简化了这一仪式,只是在自家门口点上三枝香作为祭祀。而在庆祝端午的餐桌上,也多添几双碗筷和椅子,以示先人与自己一起同过这个节日,从而寄望于先人的保佑,这反映了客家人对祖先崇拜的浓厚情感。

此外,在端午期间,还有一个非常特别的习俗,那就是制作艾饭。每到过端午前夕,每户都会从野外采集各种草药,用来制作艾饭。这包括艾草、麻叶、鸡矢藤、白头翁和枸杞叶等。制作方法是将这些草药洗净去梗后煮熟,然后拌入预先浸透并滤干的大米中,再加一些红糖拌匀,最终制成块状蒸熟。这项饮食习俗源于农历五月被称为“恶月”的传统观念,此时期容易患病,而这些草药具有清热除湿等治病功能,因此形成了这样的饮食文化。

还有一个传说故事,是关于雄黄酒的一段:《荆楚岁时记》中提到,“五月五日尤甚”,古代的人们认为这是最不吉利的一天,有些甚至将出生于这个时间的人视为灾星而遗弃。而为了驱赶蚊蝇及毒虫,人们会悬挂艾草或喝雄黄酒以避免疾病。此外,《本草纲目》中提到了雄黄酒具有解虫蛇毒及燥湿杀虫驱痰功效,但如果服用过量则可能引起严重健康问题,如死亡,所以现代社会已不再鼓励饮用这种含有砷类化学物质的小米糕。但即使如此,在某些地方仍然有人使用艾条蘸雄黄酒洒在地面上以杀菌驱虫。

最后,一种常见的情形是悬挂葛藤或菖蒲。在端午期间,很多家庭都要悬挂葛藤或菖蒲,以防止邪气侵袭。此举据说起源于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时代,当时有一位妇女因其贤惠被释放,不再遭受迫害。她随后告诉所有百姓,将葛藤悬挂在门楣处,就能获得保护。因此,现在每当端午这天,人们都会在门楣处挂上葛藤,以纪念那位善良女子,并寻求平安与安全。此外,还有一种符号贴法,即写下“勒令”字样,上书“破官非口舌”、“鼠蚁蚊虫尽消除”等字样,然后贴放在门框或者墙壁之上,这也是为了驱逐害虫,同时也是一种道教信仰中的符咒形式,用以避开邪恶力量。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无论是插秧子的行为还是烧汤沐浴,都充满了深远意义,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手续,更是一个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是一种精神上的慰藉。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