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元宵节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庆祝活动。每年的正月十五,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也是客家民间最重要的民俗节日之一。在这一天,大街小巷都张灯结彩,人们通过赏灯、猜灯谜、吃元宵上灯、打船灯、舞狮子等活动来庆贺元宵上灯。
在客家地区,元宵节举行“上灯”仪式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活动。因“灯”与“丁”同音,“上灯”即为“上丁”,是客家人为家族中新出生的男孩摆酒庆祝、上族谱的一种仪式,寓意人丁兴旺、子孙满堂。
除了常见的在街头房舍悬挂或固定场所展示的花灯外,还有自己独特的闹花灯方式。如连城芷溪的“出案花灯”,一株大花灯,由近百个各式小花灯组成,造型十分复杂精致,一人擎着,从村头到村尾长达数里,气氛恢宏。
迎古事也是重要项目。“古事”是以孩童化妆成各种古代人物固定在铁架上抬着巡游,最著名的是连城罗坊“走古事”。它的特点是规模大和有浓厚的竞技性。一棚古事需壮年男子80余人轮流一次18人扛抬奔跑,在锣鼓声中你追我赶,有媒体喻为“客家山村狂欢节”。
除此之外,还有舞龙和打船两项特色活动。在一些地区,如闽粤边境,上杭武平永定多为双人船 灯;闽赣边境长汀连城多为单人船 灯。表演双人船 灯时,一般是一艘船由一人藏身舱内持桨边划边行边说唱;单人 船 灯则由一人挂肩顶持桨同时划水唱戏。
烧炮也是一项特殊习惯,每逢正月十四至十五夜晚,以门板作垫,将爆竹圈成三角形悬挂于屋前空坪,用轿抬着三太祖师敲锣打鼓自北村至东南村一日,每到一家门前祭拜燃放鞭炮,使得整个夜晚充满了热烈而温馨的情绪。
游大龙始于明代,有400多年历史,一条大龙蜿蜒于乡间村野穿行于大街小巷,其浩浩荡荡队伍引起了广泛关注和参与,而烧火龙则源自莲花山赤岭地区,因旱灾频发而出现金色火龙现象后,当地风调雨顺年年丰收,因此人们将其视作福祉,并模仿其下凡巡游成为了一种传统习俗。
标签: 《道德经》读诵完整版 、 道教爱情经典名句 、 《黄庭经》原文 、 老子道德经全文诵读 、 道家语录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