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腊月的寒风中,我们回望古代的祭祀礼仪,探寻道家与儒家的根本区别,以及这些信仰和仪式所蕴含的深远意义。我们知道,中华民族是一个讲究礼仪的大家族,但许多人误以为礼仪仅是对阶层固化的一种手段,是束缚思想自由发展的枷锁。然而,这不过是将礼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人为僵化错误地当作了礼之本源和本质。
实际上,道家并非反对礼,而是承载了中华文明中的优秀成分,如朝拜、敬畏、修身等。腊月之“腊”,即祭祀之意,因此,在这充满宗教气氛和仪式感的时节,我们来探讨祭祀中表达出的信仰现实意义。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祭祀对象,它们不仅仅是虚空神明,而是具有普遍意义上的“天”或“天道”,进而演变为具有人格化特征的神明。这些对自然事物如日月星辰的崇拜,不仅仅是一种盲目的力量崇拜,更体现出人类试图融合于自然规律的心态。在追求“道法自然”的理想下,我们认识到自己作为宇宙一部分,只有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才能从自然获取生存与发展所需。
基于此,我们更应强调祭祀行为所展现出的意义。在文化较低且文明程度相对较高时期,人们通过一定规则进行行使,以内化至日常生产生活,并用以规约百姓。这是一种有效的情理教化方式,因为过于玄微且高深的事理并不适用于日常应用。而随着社会生活发展进步,我们增加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关系、人与万物关系等内容,如宗教戒律中的禁止妄语、欺诈及奢靡浪费等。
这样高尚的大理想虽然难以达到,但我们不能忽视作为人的客观存在及其需求。在做出满足需求的事情时,要遵循道德运行规律,并以众生的和谐发展为前提。此举可见于准备多馒头储备,或预估未来需要,而不是只吃一个馒头;同样,对食物动植物资源也要公正平衡,不可自私扩张至破坏其他事物平衡界限。
谈论教化,一方面要让人人能做好自己的本分;另一方面,也要实现每个人成为更好自我潜能。后者体现在我们的祭祀对象中,即除了敬天地及神明外,还包括人的神格化。中国人的信仰简述为“敬天法祖”,既有自然力量(或称“道”)的人格化,又有对圣人的神格化。这两层面看,祭祀不只是表达信仰行为,更表现了向自然及先祖汇报自身实践结果,以求新一年有所改进或增益。当内外合一,即不违背 道而存在,则人才是不假借他力而独立存在的人——即"自然人"。这种客观认识自己身份意味着修养也是提升自我的过程。
标签: 《道德经》朗诵版 、 道教经典语录人生哲理 、 道家打坐口诀 、 道德经原文及全文 、 道教经典名句400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