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到大道至简全真律坛外人不知的秘密之戒法不妄传道教文化探索_天然道观

在1989年,北京白云观举行了全真派第一次的传戒合影活动,图片由宋士洪道长提供。戒律是修行的基石,禁止不正当行为,是达到内心真实的关键。天真皇人说:“要称得上是道士,就必须遵循道士的模范;要被称为真人,就必须符合真人的规矩。”因此,当一个人进入戒坛时,他们必须秉持诚信接受戒律,并努力保持安静与威严。在五祖和七真的脚步中,我们应当立足于自身,成为全真的榜样,将家风传承下去。

从严格意义上讲,全真派的传戒仪式更像是教务活动,而不是法事。这是一种严肃的教纪建设,以确保教制完整。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虽然全真派对传戒有独特之处,但实际上,这一习俗并非始自全真派。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正一道教就已经有了类似的传戒活动,有许多古老的经典能够证明这一点。在敦煌文书中,有一份唐代《十戒经盟文》,记录了一位名叫王景仙的女道士受十大誓言,并发誓将其视为身宝。这反映出唐代道士受戒的情况,因此有人认为佛教影响了道教的一些习俗,但这样的说法站不住脚。

早期印度佛教并没有记载过任何形式的事先授予僧侣或信徒一定规则或禁令的情形。而中国佛教关于此类活动的手稿,大多集中在唐宋时期,这显然比 道教早得多。而对于全真派来说,他们对于传授戒律十分谨慎,只有当找到合适的人选时才会轻易进行。此外,《玄都律坛内庭要秘》指出,要成为合格的人选,一定需要具备十个品质:好学、贤明、智慧、谨慎、柔和等等。如果这些条件都不满足,那么方丈也不会给予他们任何指导。

至于方丈如何选择谁可以接受哪些法则,他会根据以下标准来判断: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要求,不诚恳,没有坚定的意志,不尊敬师长,那么他都不会接受。只有那些真正愿意学习并且能做到的人才能获得这些知识。此外,如果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即使是在名山福地或者海岛龙宫,也会藏匿着石匣,以待未来某个时间再次出现。当人们问及这些古老而神秘的事情时,我们常常忘记它们源远流长,它们来自太上界面下来的科仪,是成就我们所知的一部分最初形态。原始的时候,初级阶段,比如太乙之体的小型化简约版本,如《老君想尔戒》,就是最早可见到的那个版本。而到了魏晋南北朝之后,上清、新天师等各派又加以发展,每一种都拥有自己的“三皈”、“五禁”、“八禁”以及“十禁”,每一种都是为了修行而设立起来的一个框架结构。到了北宋后,全 真宗开始兴起,并带来了新的制度——“传法”。这个过程中,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强调的是不能随便把这方面的事情告诉非本门弟子,而是应该通过口头相授,让他们自己去悟到其中奥妙,从而达到修炼成仙的地步。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