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玄先生潘师正:道家巨匠的神秘传承与影响力
在南北朝至唐初,佛教的兴起引发了与本土道教的激烈冲突,而茅山上清宗扮演了中流砥柱的角色。其中,上清宗第十一代宗师潘师正在承前启后、关键作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潘师正(586—684),字子真,贝州宗城(今河北广宗县)人。其父曾官至通州刺史,母鲁氏善言名理,以《道德经》口授给他。少年丧母,他便建庐于墓侧,以至孝而闻名。
隋大业年间,刘爱道见而器之,并劝其师事王远知。当时王远知为隋炀帝所尊礼,因此刘爱道带着潘师正同还茅山,拜于王远知门下。在嵩山双泉顶隐居二十余年,与世绝,只以薛荔绳床为寝、青松涧水为食。
唐高宗对潘师正甚为礼重,不仅请作符书,还亲自召见并敕建崇唐观和精思院。在调露二年春,他再次派人迎请潘师正,并令改嵩阳观为奉天宫,同时特开仙游门和寻真门。此外,他赐诗数十首,每次下诏书必自具姓名执之礼。
永隆二年,在东都金阙亭召见时,更是殷勤致礼,对三洞、七真的奥义询问一一答复。他被封“天師”,在太子府第设宏道神坛,在老君寿宫设元元观,并撰写成《道门经法相承次序》一书。
尽管受高宗尊宠,但仍以山野之人自处,最终沐浴告别尘世,当云气覆庭即解蜕羽化,享年九十八岁,被追谥号体玄先生,其学术思想和培养的人才对盛唐时期的道教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标签: 道德经全文免费 、 道德经大道至简老子原文 、 道家的经典是 、 道德经第六章原文及译文 、 一句禅语道尽人生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