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89年,北京白云观举行了全真派第一次的传戒合影活动,图片由宋士洪道长提供。戒律是禁止之义,也是修行之要。天真皇人说:“既称道士,不与非道士为模范;凡言真人,不习非真人的规矩。”一旦进入戒坛,就必须秉持诚意接受戒律,务必保持安静,并遵循严格的仪式。在五祖和七真的追寻中,我们应当立足品德,以期成为全真的榜样,继承家风。
从严格的角度看,全真派的传戒不仅仅是一种法事,更是一个严肃的教务活动,是维护道教纪律、重建教制的一种精神建设。这是为什么呢?其实,道教中的传戒活动并不始于全真派,而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存在了,有多部古籍可以证明这一点。在敦煌文书中,一份唐代的《十戒经盟文》显示了唐代道士受十戒的情形,这说明早期佛教并没有类似的传授活动记录。此外,由于中国佛教关于传授活动的记载主要集中在唐宋时期,这远远晚于道教早已开始进行此类活动。
全真派对传授戒法持有极高的心念和态度,只有具备十个特质的人才能够获得正式接收:渴望胜过他人且善良如流;愿意接近贤明智慧的人,无疑地行动;聪明而能辨别真伪;谨慎,从言语到行动都要一致;温柔而少犯错误;能够超越自己的师傅,没有骄傲的心态;尊敬师父重视教育,如同贫穷却珍贵一样珍惜知识;乐于侍奉师长,不辞劳作.; 有报恩心向先前的师父; 并且殷切地请求受取,每天夜以继日不懈努力。这就是所谓的“十相”。
方丈大律师在选择学生时也非常严格,他只会给那些心行正直、诚实无欺、坚定信念、没有逆境的人授予戒法。而如果找不到合适的人选,他会将石匣藏在地下名山福地或海岛龙宫等地方,让它自然出现,只有当劫运结束时才能被发现。
自太上界降至下世以来,科仪便成为了我们最重要的一环,即形成了整个宗族文化。最初,当初设定的简约化清净主义主导着我们的生活方式,而《老君想尔甲》则被认为是正一天师最早制定的禁令,也成为了我们最古老的一部圣典。随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上清派、新灵宝派以及新天帝等都进一步完善了三皈、三五、三八及其他各种规定。一旦北宋时代,全真是兴起,那么我们也看到了一套新的制度——“传法”制度,它依照古典原则口口相傳,但六耳之间绝不会提及这门学问,因为其宗旨在乎保留神仙修炼之术,因此只有真正配得上的人才才能够获得这些秘密知识。
标签: 道德经道法自然全文 、 道德经全文内容 、 道语经典语录600句 、 道德经八十一章原文 、 道教混元咒出自哪本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