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道教的发展离不开对人才的培养和应用。一个宗教,其教化的出发点是人,主动施予和进行教化的是人,其信仰或效法的对象还是人,因此,从多方位角度来说,关注于“人”的问题,或许才是真正关注到了宗教的根本所在。
对于道教而言,究竟什么样的人是道教需要的人才呢?首先要说明一点,即便相比以前,如今的道教有了长足进步,但目前仍然面临缺人的问题。我们常见到有的庙里只有一两位老道长(甚至居士信士)在坚守,面临着无人传承;一些位于景区中的道观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正式的道人居住,使部分游客产生误解等;还有很多宫观中虽然不缺人,但也面临着留不下人的难题。如果连基本的人员基数都不能做到稳定性,那又如何能够优中选优地去讨论人才的问题呢?
因此,道教谈发展,首要的一点仍然是先解决人的问题。先把基数建立起来,就自然也就扩大了人才选拔范畴。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无限度地“收容”。缺人和择人的事情其实并不冲突。如果失去了宁缺毋滥的标准,那么尽管可能上去了,但却可能下来了,对比得不偿失。
从入门上对人才进行严把关,这对各个道观执事者提出了非常严峻考验。这些执事者,一方面要肩负起为道家的明天负责重担,一方面还要考虑本宫观当前发展与维护,是两难的事情,有时会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这就要求执事者具备判断优劣与好坏能力,并能在短期利益与长远发展之间做出决策平衡能力。
很少有人认识到抓紧对人才培养是一个共识,而区别则在于如何培养形式上的不同。在宫观发展需求下,要决定是否培养经忏、讲经说法或管理方面的人才,每一条路都有其独特之处。修行路途多样,只有每个人各得其所,在自己的这条路上才能有所成就。
何谓人才?答案就是能够用自己的所修所学为道德文化贡献力量的人。不拘一格降取正派之士,无论知识水平提高多少,用心修行,每一个人都可称为人才。
最后,我谨以十余年修行经验,对新入门的小伙伴们提出忠告:祖师早已说过“多则惑”,越多可能迷失方向。这迷失体现在学习欲望太广泛,以及认为自己说的做的是最正确,不认同他者的看法都是错。我追求纯真一念去修行,让我不会愧于“修行”二字。此外,为真正理解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应借鉴当下的宗教四项标准:靠得住,上具有造诣、品德服众、关键时刻起作用。但不要将它们仅作为口号,只有你认真践履,便能意识到大义何在。
标签: 道家学派创始人是谁 、 历史上道教名人 、 道术之学的代表人物包括() 、 道教人物地位排名大全 、 道教信奉的是什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