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随即开始了深刻的中国化过程。其“自然观”也不例外,与我国古代先哲提倡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相融合。在这过程中,“天人合一”成为了生态自然观的核心,提供了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重要原则和方法。
从魏晋南北朝时期起,佛教在翻译及早期著作中借用了“自然”概念,并运用老庄玄学中的“自然观”。如《道行般若经》将“般若波罗蜜”理解为一种境界;《华经》、《光赞经》将“自然”用于表征诸法实相、空性等内容。东晋时期僧肇、竺道生等名僧在其著述中利用“自然”来阐释佛教义理。
唐宋时期禅宗进一步突出了并强化了这种对待有情无情众生的态度,即崇尚大地瓦石、大山小水都具有内在的佛性。这是中国佛教独特本土化自然观,即追求人与大地和谐统一的大爱心。许多禅门高僧创作诗文,如汾阳善昭:“春雨与春云,资生万物新。青苍山点点,碧绿草匀匀。”
我国历代高僧不仅植树造林整治河川美化环境,而且倡导戒杀素食放生护生,是保护环境积极参与者。宋代庐山万杉寺开山祖师大超禅师率领僧众种植杉树万棵,不仅美化寺院周围,也促进了当地生态保护。
综上所述,从释迦牟尼讲经说法至今,我国各个地区,无论是深山还是城市,都体现出对大地敬畏之心,对于保护环境进行实际行动。我国四大佛教山林及其信仰形成,无不体现了一种回归到生命本源、尊重宇宙规律的大爱心。
(作者单位:未知)
标签: 道教祖师排名 、 道家呼吸吐纳法(完整版) 、 道家学者 、 道家学派有哪些代表人物 、 道家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