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道教开山始祖张廉夫现代道家新星在社会舞台上的璀璨发光

张廉夫,字静如,号乐山,江西瑞州府高乐县(今江西省高安县)人。出生于汉文帝九年庚午七月初十(公元前171年),在汉景帝中元二年癸巳(公元前147年)参加科举,文学茂才一等,官至上大夫,时年22岁。当时,他因得罪权要而弃职精研玄学,在终南山数载,并遨游天涯。在崂山,他居住在现太清宫一带筑茅庵而居,不仅开垦田地自食其力,而且潜心修行。

张廉夫的故事,在道教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不仅是一位才子,也是玄学研究的卓越者。据说当时,即使是皇帝和官员也以精通玄学为荣,因此对仕途产生厌倦情绪,“弃职入道”自然成为了顺理事态。

在历史上,有许多著名道士曾经是仕途上的佼佼者,但遇到点化或悟出道理后,他们会选择放下功名投身于修行之路,如钟离权、吕岩、李哲玄等人。

张廉夫来崂山后,在这里连续两三年的时间率众建起了“三宫庵”和“三清殿”,比汉武帝建明堂早了45年,这些建筑属于崂山地区人工建造的首座道教庙宇,因此崂山道士尊称他为“开山始祖”。

除了建设庙宇外,他还栽植各种树木,是崂山地区有史可考的人工植树开创者。他亲植的两株桧柏至今生长状况良好,为崂山古树之冠。他的刘方清、赵冲虚、冯若修等相继主持太清宫的庙事活动,当时太清宫的道士已多达90余名,规模相当可观。这段历史充分证明了张廉夫对于推动各地道教典籍交流以及丰富自己所在区域文化遗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尽管西汉昭帝始元二年的丙申(前85)的时候他已经85岁高龄,但他仍然多次来往于中华大地的大江南北,这种坚韧不拔和超凡脱俗的精神,使得他的名字被传唱千古,被人们铭记永远。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