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道教开山始祖张廉夫历代道家代表人物之首

张廉夫,字静如,号乐山,江西瑞州府高乐县(今江西省高安县)人。生于汉文帝九年庚午七月初十(公元前171年),于汉景帝中元二年癸巳(公元前147年)参加科举,文学茂才一等,官至上大夫,时年22岁。后因得罪权要,弃职精研玄学,在终南山数载,并遨游天涯。张廉夫来崂山后,在今太清宫一带筑茅庵而居,以开山垦田自食其力,为道教修行者倾心向往。

历代道家代表人物中,有不少曾经是仕途上的佼佼者,如钟离权、吕岩、李哲玄、张果、王重阳等,他们都在悟到道理后弃官入道。在那段时间里,对玄学的研究相当普遍,从皇帝到众官员都以精于玄学为荣。作为才子之躯的张廉夫,更在当时的玄中独领一斧头。一旦掌握了玄学的精义,便自然对名利产生厌倦,“弃职入道”是顺理成章的事。

在崂山,他率众建起了“三宫庵”和“三清殿”,比汉武帝建明堂早45年,这些建筑属于崂山地区人工建造的首座道教庙宇,因此被尊称为“开山始祖”。他不仅仅是在这里建立了庙宇,而是在中华大地各处推广经书典籍与经韵曲牌,使得崂山的典籍更加丰富。此外,他还栽植各种树木,是有史可考的人工植树开创者之一。他亲植的一株桧柏至今依旧生长良好,为崂山古树之冠。

他的刘方清、赵冲虚、冯若修等相继主持太清宫的庙事活动,当时太清宫已有90余名道士,是规模可观的大型宗教场所。而尽管他已是85岁高龄,但仍多次云游各地,其修为和体魄令人敬佩。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没有极高修为和健壮体魄根本无法完成如此壮举。这一切证明了张廉夫不仅是一个卓越的地位,也是一个深厚功力的象征。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