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上公老子章句解读之道德经第八十一章人生哲理

淳风第十七 太上,下知有之。太上,谓太古无名之君。下知有之者,下知上有君,而不臣事,质朴也。其次,亲之誉之。其德可见,恩惠可称,故亲爱而誉之。其次畏之。设刑法以治之。

其次侮之一日,以多令烦,不可归诚,则欺侮也。此言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在于君与民之间,其相互之间的信任不足,使得欺骗和不诚实成为了常态。

犹兮其贵言道太上者举事犹,大道在于言辞中,被尊重如同自然规律。但又恐怕失去真实的本性,如同道路上的迷雾,不知道将会走向何方。

功成事遂,则天下太平也。一切事情都顺利进行,没有战争或争斗,这就是一个理想化的社会状态。而百姓皆谓我自然,就像他们认为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并不知道背后是由强大且明智的领导来维持秩序。

俗薄第十八 大道废,无仁义。大道时家有孝子、户有忠信、仁义不见。大道废则恶逆生,也只有当大道被废弃时,我们才能够看到那些反抗和暴力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背后的“仁”和“义”。

智能出,有大伪。大智慧的人们贬低了品德却夸耀语言,他们贬低了本质却追求文采,这些都是虚假的一面。而人民就随着这些虚假而生活在一种幻觉中,不再追求真正的真理。

六亲不和,有孝慈。六亲指的是夫妻、父母、兄弟姐妹等血缘关系中的各个成员。如果这六个层级内部缺乏和谐,那么就会出现家庭伦理观念丧失的情况,即使存在“孝慈”,但这种情感也是建立在没有内心纽带的情形下的,因此显得空洞无力。

国家昏乱,有忠臣。当国家政权混乱,上下级关系紧张,没有明确的领导人,那么就会出现诡计流行争权夺势的情况,只能依靠忠诚耿耿守护国泰民安的人物来维持秩序,即所谓的“忠臣”。

此言天下太平不知仁,而人尽无欲不知廉,每个人都保持清白自持,但并非因为他们理解到什么高尚的情操,而是由于缺乏欲望所致。这就是说,在一个理想化社会里,由于人们对外界世界需求减少,所以更容易做到廉洁自律,因为没有足够大的动机去腐败或者作弊。

绝圣绝圣制作反初守元。大圣人的思想虽然先进,但最终还是要回到最初的心灵纯净状态,从根本上理解宇宙万物。这是一个不断循环返回至原始本性的过程,比如五帝垂象(即古代五位神仙)以及仓颉创造文字,都不过是一种表达方式,与三皇结绳(即古代三位统治者用绳子记录时间)的简单方法相比,更为复杂多变,而且更多地依赖于文字记载,这说明了人类对于知识与文化传承的一种渴望,以及对于更加精准工具(如文字)的发展需求。

弃智弃智能反无为,是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活方式,它意味着放弃过度思考和计划,从而达到一种心灵上的宁静与满足。不仅如此,还要让民众从繁琐的事务中解脱出来,让他们专注于更重要的事情,比如农业生产,使得整个社会变得更加稳定繁荣。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