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龙门洞的春天,公元1180年,一位名叫丘处机的道士来到了这里。他的到来改变了这座山的历史和命运,为龙门洞留下了全真道法脉。丘祖在磻溪苦炼六年,以深厚的儒学功底和精研道学为基础,在龙门洞创立了重阳会。
丘祖为什么从磻溪迁移到龙门?可能是因为师兄马丹阳祖师的安排,也可能是因为他喜欢这个地方。在《自亭川回路次望龙门山》诗中,他写道:“南望龙门一豁开,东迁鹤驭再头回。深知此域因缘重,未许他方道德该。”这表明他对这个地方有一种命运安排的情感。
初到龙门时,丘祖独居石室,不怨深山自采樵。他说:“不怨深山自采樵,山中自有好清标。”虽然生活艰难,但他把这种苦视为修行的捷径。他还说:“幽居石室仙乡近,不假环墙世事遥。”
在龍門期間,所居之洞即現在龍門道院中七真樓後面的石洞,是當年的丘祖修真炼养之所。此外,他還有磨性石,又叫炼丹石,用以凝神定虑、勤修习练,以至于将一块凹凸不平并不规则的一个石头磨成了太极球状的圆形。
当时的人们为了慰藉他的孤寂,便送给他一些甘粮食物,这样至少解决了吃饭的问题。在《山居》诗中,他写到:“饮食高呼天外鹤,摩云仰看峡中雕。”显然,这不是当年磻溪乞食的情景。
随着时间推移,大量信徒开始寻访虎臣,他们想要学习他的修行方法。于是,在《月中仙•山居》词中的“侧磬悬钟”,“慕巢由”等字眼,可以窥见一个隐士的心态:爱一身孤僻逍遥云壑。这正如尧舜时代隐士巢由一样,只愿意隐居而不仕,而非依附官府或富贵人家。
尽管如此,当自然灾害频繁降临时,比如大旱和瘟疫的时候,丘祖仍旧心怀济世利民之心。在《因旱作》、《愍物》等诗篇里,他表达出对于众生的同情,并期盼天助万灵。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既坚持个人修行又关注社会福祉的人物形象,即使是在最困难的情况下也能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