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端(公元983年—1082年),字平叔,号紫阳、紫阳仙人,后改名用成或用诚。人称“悟真先生”,传为“紫玄真人”,又尊为“紫阳真人”。北宋时天台人,以其博学多才著称。他自幼涉猎三教经书,无所不通,从刑法算术到医卜战阵,再到天文地理和吉凶死生之术,都有所涉及。曾中进士,但因事被贬谪岭南。在成都,他遇到了一个神秘的道士(一说此道士即刘海蟾),接受了他的一些修炼知识,并开始研究内丹术。
张伯端的思想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早期的《悟真篇》代表他的出儒入道阶段,倡导三教合一;中期的《禅宗诗偈》则体现了他对禅宗性学的探索;晚年的《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则融合了禅与道,将内丹学说推向新的高度。他主张通过内炼,使精气凝聚不散,最终达到金丹境界。
虽然张伯端认为道、儒、释是不同,但归根结底都是同一种修行方法。他特别强调佛教禅宗中的“明性”境界,并将其融入自己的修行中。他的思想深受老子和陈抟等先贤影响,他相信通过修养,可以达到圣人的境界。
在实践上,张伯端反对形式主义,不追求出家离俗,而是主张隐于市间,这种生活方式也影响了他的弟子们。他的主要著作包括《悟真篇》,以及一些诗词歌曲,其中七言律诗十六首、《西江月》词十二首等,是极富文学价值的作品。
尽管在世时并未建立自己的教派,但后来基于他的理论和实践形成了一系列流派,其中以石泰、薛道光、陈楠和白玉蟾为代表,他们共同构成了重要的内丹流派——金丹南宗,与全真道并列。这四位人物,也被尊为南宗五祖。而另有一些自称继承者,如刘永年,其徒翁葆光等,他们也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和实践,但这些是否真的源自张伯端,则存疑议。
标签: 道士必学的东西 、 明朝道教代表人物 、 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 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 道法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