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参的无为之为如同道家八段锦教学视频完整版轻松自在活到老动起来

秦末汉初,英雄辈出,是不缺人才的。但能出将入相,而且善始善终者,似乎唯有曹参。曹参为相以“不治事”闻名,却被誉为“贤相”、“名相”,应该是有独到之处吧。

史载:曹参为布衣百姓时,与萧何相善,后来汉高祖定元功位次时。群臣皆推曹参为第一,认为他身受七十伤,攻城略地,功劳最多。只因鄂千秋的反对,结果萧何居首,曹参第二,这导致两人有了隔阂。但萧何临终时,他推荐了曹参作为丞相。而当他得知萧何病重,他告诉仆人赶快收拾行李说:“我将进京为相。”没过多久,这个消息也确实传到了朝廷,使者果然召来了曹 参进京。这件事足见他的对待朋友的态度,也足见他的知人察事之能吧。

接任丞相后,他选用木讷厚重长者的方式处理政务,对那些追求声誉的人都予以排斥。他日夜饮酒,不改变任何事情,只遵循萧何之前制定的条文。在这期间,无论谁想劝谏他,都会被邀请喝酒,一直喝到醉倒而不能说话。此举使得大家都安心工作,没有发生纠纷。

关于小过失的问题,他总是掩饰和遮盖,以此维持团结和平静。他儿子 曾经因为中大夫的事情,被惠帝质疑,但遭到了父亲打骂,因为天下大事并不需要参与讨论。在一次上朝过程中,当惠帝责问他打自己的儿子时,他回答说:“陛下自己与高祖比哪个更高明?”接着又提及与萧何之间的能力差异,最终解释自己和其他官员都是遵循既定法则,不敢做出错误,以保持国家稳定。

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在个人方面他具备“自知之明”,在国家方面则保证了政策连续性,使人民能够休养生息。这就像是道家的“守拙”、“尚愚”的原则,并非压抑创新,而是基于当时的情形,即百姓承受不了更多干扰,所以只要尽心守职、遵守既定的规矩即可。此外,他注重团结和宽容,将问题视作细微瑕疵而选择忽略,从而维护了一种安宁状态。

当他离开齐国回到中央的时候,就特别告诫其继任者不要多加干预刑狱和市场这两个领域。他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事物,因为它们藏污纳垢且善恶并存,如果管理过于严格,那么坏人的地方便没有去处,他们可能会造反危害国家,因此把这些事情放在首要位置。他这种做法体现了两方面:一是在处理人际关系上的智慧,即避免逼迫人走绝路;二是在治理国家上的智慧,即料敌机先、未雨绸缪,这些都是道家精神的一部分。

开创新局面是一种策略,同时保留成果也是策略,有时候应当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最佳方案。在《史记》中描述:曾担任丞相当时间的 替代 萧 何之后,“清净”,民众歌颂称赞他们:“萧 何制定法令,一丝不苟; 替代 之后的 替 ,坚守已有的成效,让民众安宁。”由此看来 替 的做法是正确无误的。

最后,我们可以看到,在政治上进行转变或保持现状并非简单直接的事,而需深思熟虑,更像是一门艺术。一句俗语说得好,“一朝天子一朝臣”,很多官员为了显示自己的能力,便主动与前任对立,但往往效果不好。而 曽 的 “不治事” 实际上正是通过 “无 为 而 有 为”的方式,为执政者提供了一种不同的启示。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