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汉初,英雄辈出,是不缺人才的。但能出将入相,而且善始善终者,似乎唯有曹参。
史载:曹参为布衣百姓时,与萧何相善,后来汉高祖定元功位次时。群臣皆推曹参为第一,认为他身受七十伤,攻城略地,功劳最多。只因鄂千秋的反对,结果萧何居首,曹参第二,这导致两人有了隔阂。但萧何临终时推荐曹参为相。而当听闻萧何病死,他告诉仆人赶快收拾行李:“我将进京为相。”没过多久,其实朝庭使者果然召替参与进京。此事足见他对萧何了解,也足见他的知人察事之能吧。
替参与任相国以后,他选来木讷厚重长者作为丞相史。他日夜饮酒,不理政务,都遵循萧何之前设定的条文。这一点引起卿大夫们想要劝谏,但每个人都被喝醉而归,没有开口说话的机会。
至于其他小过失,他会掩饰遮盖,以此保持大家之间和谐无争。在这期间,有一件事发生了,当时惠帝怪罪于他不治国事,因为以为他欺瞒自己年轻,便命令他的儿子去问父亲:“你怎样忖度天下大事?”这个儿子回家按照惠帝所言询问,然后遭到了父亲二百鞭打,并说:“天下大事,不是你所应当议论。”
在一次朝堂上,被责问于打击自己的儿子后,他迅速叩头说:“陛下看与高帝谁更高明?”惠帝回答:“我哪里比得上高帝。”接着,“陛下看我与萧 何谁更有能力?”惠帝回答:“好像君不如萧 何。”最后,“陛下说的对!高 帝与 萧 何 定 天 下,一切法令已制定严明。如今陛下只要垂衣拱手,无 为 而 治。我等恪守职责,不要有什么过失,不就可以了吗?”从这些记载来看,对于自己的自知以及对于人的理解力都是值得学习的事物。
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治”呢?正因为当时社会还处在乱世初期,那些新的干扰和变动可能会带来更多的问题,所以选择维持现状以稳固社会秩序更加重要。在个人的层面是自知,在国家层面则是为了政策的一致性,让人民能够安心生活。
据《史记》载:曽參為漢將軍時,每處三歲……百姓歌之曰:“廬陵為法,小憚無過;曾參代之,大順無爭。”这也说明了他的用人哲学,即遵循着道家的“守拙”、“尚愚”的原则,并非压抑创新,而是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的合适选择。当年的齐国刑狱市场管理,使其保持自然状态,而不是过分干预,从而避免坏人生存空间减少、国家危机增多。
关于如何平衡创新与守旧的问题,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在历史上,被誉为贤相且名声显赫的人物之一——曾參,其实践中提倡的是一种既不会逼迫到绝路,又不会忽视当前安全稳定的策略,这种做法也是典型的道家精神体现。因此,在处理国家大计的时候,可以借鉴这种思想,用以指导我们的决策过程。这便是曾參這樣一個人物對於政治實踐中的「無為」與「有為」的體現,以及對我們今天仍舊具有啟示性的意義。
标签: 道教的老大是谁 、 道家学说是文化 、 道教拜神手势 、 道教弘扬的是什么精神 、 哲学和道家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