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参的无为之为如同道教经典中的一句经文静默地比喻着他内心深处的智慧和谦逊

曹参的“无为之为”,如同道教经典中的智慧比喻,静默地映照着他内心深处的谦逊和智慧。秦末汉初,英雄辈出,但能出将入相且善始善终者,如同曹参这般贤相,似乎只有他一人。曹参以布衣百姓身份,与萧何结交,其后汉高祖定功位次时,被群臣推崇为第一,而萧何居首,曹参第二,这让两人产生隔阂。但萧何临终前推荐曹参为相,并在病危之际向曹参推荐,此事足见他对萧何的了解,也展现了他的知人能力。

接任相国后,曹参选用木讷厚重长者担任丞相史,对那些追求声誉的人都予以驱逐。他日夜饮酒,不变更任何事务,全依照萧何时期的条文进行。此举引起卿大夫来劝谏,但每次被喝醉而未能开口。

对于小过失,他总是掩饰遮盖,以此保持大家安稳无忧。他的儿子曹窋曾被问及其父亲不理政务的问题,结果遭到父亲二百鞭打,以示天下大事非儿子所应议论之物。在朝中,当惠帝责怪他打儿子时,他反问惠帝是否认为自己与高帝、与萧何有多少才能可比,这样回答使得惠帝认识到自己的位置,并赞同了他的观点。

从这些记载看来,至少可以学习两点:自知明鉴于己,有难得糊涂于人。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当时的大臣们称颂他为“不治事”的原因——因为当时社会需要的是政策的持续性和稳定,使人民能够休养生息。

关于用人的方式,它似乎遵循道家“守拙”、“尚愚”的原则,是为了确保政策连续性和社会稳定,而不是压制创新精神。当初离开齐国返回朝廷前,他特意叮嘱后任丞相不要多加干涉刑狱市场,因为这类事情容易导致国家不安,从而提醒我们不可逼迫人走绝路,同时也是料敌机先、未雨绸缪的一种策略。

开拓创新和守而勿失都是策略,我们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哪一种。《史记》中描述了人们歌颂他的措施:“一法一约,一治一宁。”因此,可以说没有错。而他的“不治事”,其实是通过“无为”实现有为,对于作为官员来说是一种另类启示。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