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治国方式,被形容为比喻般的“不治事”,却被誉为“贤相”、“名相”。他选择了与萧何相同的法令和制度,不轻易改变,以保证国家政策的一致性和稳定。
在人选方面,曹参选择了一位木讷厚重长者担任丞相史,对于那些追求声誉的人,他采取了饮酒以醇酒、直到大醉而去的手段,让他们没有机会开口说话。他掩饰遮盖小过失,使大家安心工作。
曹参对待儿子也很严格,当惠帝怪罪他不理政务时,他打了儿子二百鞭,说天下大事不是儿子所应当议论的。在面对惠帝责问时,他巧妙地转移话题,强调自己和萧何相比能力有限,只是恪守职责遵循既定的规矩。
从这些记载来看,曹参至少有两点值得学习:自知之明以及难得糊涂。在个人方面,有自知之明;在国家方面,则是保证政策持续性,使人民能更好地休养生息。他的用人之道似乎遵循道家“守拙”、“尚愚”的原则,并非压制创新精神,而是在当时情形下,只要尽心守职、遵而勿失就好,同时注重团结崇尚宽容。
曾经,在离开齐国返回朝廷前夕,特别叮嘱后任丞相:“我现在把齐国的刑狱和市场托付给你,请你千万不要多加干涉。”后任丞相问:“治国没有比这件事更重要的吗?”曹参说:“不要以为这是小事。要知道,大风起于青萍之末。刑狱和市场是包罗万象之所,藏污纳垢之地,善恶在这里兼容并存。最好任其自然,不妨网开一面。如果干涉过多,那么坏人到哪里存身呢?既然坏人无处存身,那他们岂不是要出来兴风作浪,国家岂不危险?所以我把这件事摆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上。”
这个故事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曹参的为人之道,即不可逼人上绝路;二是曹 参 的 为 相 之 道,即料敌机先未雨绸缪。这两者都是道家精神体现的一个例证。而对于如何选择开拓创新还是守而勿失,这应视现实情况而定。
历史评价认为:萧何为法顬若画一;曹参与代,其清净民宁。此乃盖棺论定,无需再讨论。因此,“一朝天子一朝臣”,很多人的表现往往以显示高明作为目的,但结果往往并不理想。而 曾子的“不治事”,实际上就是一种以“无为”实现有为,对于所有政治人物来说,是另一种启示吧。
标签: 道德经有名的句子 、 儒道墨法四家核心主张 、 道教与佛教谁的境界高 、 道德经中的养生方法 、 玄学经典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