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的翻译中曹参的无为之为如同行走在密林中的猿猴顺应自然不强求

秦末汉初,英雄辈出,是不缺人才的。但能出将入相,而且善始善终者,似乎唯有曹参。曹参为相以“不治事”闻名,却被誉为“贤相”、“名相”,应该是有独到之处吧。

史载:曹参为布衣百姓时,与萧何相善,后来汉高祖定元功位次时。群臣皆推曹参为第一,认为他身受七十伤,攻城略地,功劳最多。只因鄂千秋的反对,结果萧何居首,曹参第二,这导致两人有了隔阂。但萧何临终时推荐了曹参作为他的继任者。而当听闻萧何病重时,即忙收拾行装准备进京,此举足见他对萧何的了解,也足见他的知人察事之能。

接任丞相后,他选用木讷厚重长者的丞史,对那些言语文辞上苛刻深求的人都赶走了。他日夜饮酒,无论国家大事小情,都一概不变,更依照萧何时候制定的条文办事。这使得卿大夫们想劝谏他,但每次都被喝醉而无法开口。

对于部下的小过失,他总是掩饰遮盖,以此保持府内和睦安宁。当他的儿子问及如何处理国家大计时,他便怒打二百鞭,说:“天下大事,不是你所应当议论。”然而,当惠帝责怪他打自己的儿子时,他又恳请惠帝比较自己与高祖,以及自己与萧何谁更胜一筹,并说:“只要陛下垂衣拱手,无为而治,我等恪守职责、遵循他们制定的规矩,就不会有什么过失。”

从这些记载看来,有两点值得学习:自知之明和难得糊涂。在个人方面自知,在国家方面保证政策连续性,使人民能够休养生息。

关于他的用人之道,如同遵循道家守拙、尚愚原则,而非压抑创新精神,只因为当时百姓实在无法承受更多干扰,所以只要尽心守职、遵守既定法则即可。此外,他注重团结崇尚宽容,将小过错掩盖起来,以维持府中和谐。

在离开齐国回朝前夕,对后任丞相特别叮嘱不要多加干预刑狱市场事務,因为这涉及一切且藏污纳垢,最好让其自然发展,而不是过度干涉或严格管理,这样坏人就无处存身,从而避免兴风作浪;但如果管理太严,则可能引发危险。这说明选择策略要视情况而定——既要开拓创新,又要守住已有的成果。在《史记》中,被称赞的是曹参没有改变旧制度,让天下清净,使民安宁,因此可以说他并未犯错。

最后,“一朝天子一朝臣”,很多人为了显示高明,有意与前任对抗,但往往效果不好。而曹果然,“不治事”的方式实际上是一种实现有效率的另类做法,为所有政客提供了一种不同寻常的启示。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