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参的无为之为如同道家十大经典书籍中的一篇精髓所在

秦末汉初,英雄辈出,是不缺人才的。但能出将入相,而且善始善终者,似乎唯有曹参。曹参为相以“不治事”闻名,却被誉为“贤相”、“名相”,应该是有独到之处吧。

史载:曹参布衣百姓时,与萧何相善,后来汉高祖定元功位次时。群臣皆推曹参为第一,认为他身受七十伤,攻城略地,功劳最多。只因鄂千秋的反对,结果萧何居首,曹参第二,这导致两人有了隔阂。但萧何临终时推荐曹参为相。而曹参听说萧何病死,对仆人说:“我将进京为相。”没过多久,他确实被召进京。此事足见他对萧何的了解,也足见他的知人察事之能吧。

接任丞 相后,他选用木讷厚重长者,为丞 相史。他日夜饮酒,不变朝政条文,只遵循萧何时制。这让卿大夫们想劝谏他,但每个人都被送上好酒直至醉倒而无法开口说话。

当有人小过失,就由他掩饰遮盖,使大家安然无忧。在这过程中,他展现出了自己的政治智慧和处理问题的手段。

他的儿子 曾遭惠帝责问,因为打了儿子二百鞭而得罪皇帝。不过,当惠帝质疑他的做法时,被告知自己与高祖、与萧何比起来又如何?从这些记载看,我们可以学到两点:自知其短于己,有难得糊涂的人生哲学。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那一时代太乱,要避免再度扰民。他遵循着既定的政策,不轻易改变,以此保持国家稳定,让人民能够安心生活。在用人方面,他也采用了一种守拙、尚愚的心态,并非压抑创新,而是在当下环境下求稳妥,因此只要尽心守职,不失所守即可。这也体现了宽容和团结精神,使得整个国家府内总是和平共处。当初离开齐国回朝前,他特别叮嘱后任丞 相不要过分干预刑狱市场,因为这是国家的大风起于青萍之末的地方,最好任其自然。如果管理过严,那么坏人的去处就没有地方存身,从而可能引发更多麻烦,所以这一点非常重要。他通过这些方式展示了自己的作为一个领导者的智慧,以及处理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可以说是达到了既不逼迫也不放纵,用的是一种深谋远虑的手段。这正如《史记》中的描述:“一朝天子一朝臣”,很多人为了显示自己的能力,都想表现不同于前任,但往往并不理想,而曹 参则以一种不同的方式实现了更好的效果——即通过什么都不做来达到什么都做的情况,这对于那些想要成为优秀领导人的我们来说是一个值得学习的话题。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