亢仓子庚桑子卷7顺道诗解孝通神明孝成于身道洽天下教子择建忠良贞正师使知父子君臣长幼之道无为则无所不为

闵子骞向孔子提出了一个问题:“道和孝之间的差距有多大?”孔子回答说:“道是自然界的妙用,而孝则是人之道德的至高无上。它能够包容天地,生育万物,塑造形体,培养本性,其功效深远而实质,不为外在事物所控制,不被具体职责所束缚,无为而治,不去追求声望与名利,只为了使得万物都能得到真正的滋养和发展。”因此,我们可以称之为“道”。当我们将这种方式应用于人际关系时,就称之为“孝”。

好好侍奉父母,是对他们表示尊敬和爱护的一种行为。这样做,我们首先要把恭顺作为基础,让我们的行为符合他们的心意,从容不迫地照顾到每一细节,一言一行、一心一念都不敢忘记父母。在面对君主或朋友时,也不能忘记忠诚与信任;在处理下级或臣子的问题时,也不能忘记恭敬与勤勉,即使一个人独处,也绝不会懈怠自己的诚意。这就是全面的、完美的孝顺。

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能够达到最终的人生目标:通达神明,与天地相合。这样的孝顺感动了天空中的神灵,使得我们的人生充满了意义。

历史上的虞舜是一个极具孝顺精神的人,他不仅因为自己的善良而受到众人的赞赏,而且还能够平息家庭内部的矛盾。他虽然害怕,但从未抱怨过。他甚至亲自挖井,为他的母亲提供水源,这样做让他获得了上帝的庇护,最终成就了一番伟大的统治。

周文王也是一个非常出色的父亲,他总是关心着太子的健康,对待家务也同样谨慎小心。他不仅注意饮食,更注重膳食质量,对待一切事情都持有谨慎态度。

纣王虽然想杀掉文王,但最终没能成功,因为文王受到天上的保护,上天赐予他30代子孙和八百年的江山基业,这都是因为他的善举。

闵子骞问孔子:“既然知道如何侍奉父母,那么怎样教导孩子呢?”孔子回答说:“三位圣君(禹、汤、文王)教育孩子,都强调礼乐两者。‘乐’用于陶冶情操修身内德;‘礼’用于教导品行修身外表。礼乐交融,使人们德行光芒四溢,在社会中显得文雅庄重。”

这就是为什么要选择忠良正直的人来教育太子,让他们了解君臣长幼之间正确的关系。这也意味着一个人必须先学会成为好的儿子,然后才能成为好的父亲;先学会成为好的臣子,然后才能成为好的君主。而且,要懂得如何管理别人,以便更好地领导别人。这正是三位圣君教给后世关于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答案。

闵子骞听后,便回家开始实践这些原则,三年之后,他以至诚至信及至仁闻名于世,他在家中的表现被誉为典范,所以他也成了优秀的儿 子。此外,还有人认为他的贤惠如同传递光明,影响到了整个社会,这些都是因为他严格遵守了古老智慧——厚德载物,用以服务于人类社会。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