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哲玄守中之子如同道家禅语中的感悟人生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生命的真谛

李哲玄,字静修,号守中子,以唐河南道陈留县(今河南省兰考县)人闻名,其生辰为唐代宣宗大中元年丁卯二月十七日。李哲玄于唐懿宗二年辛巳之年以进士身份出身,但因其对清淡生活的喜爱以及受到孙思邈、司马承祯等道学思想影响,他选择放弃仕途而一心投入于寻访至道的旅程。在漫长的修行过程中,他终于在罗浮山曜真洞找到自己的归宿,并在那里修行十数年,对玄理深有研究。随后,他拜别师友,在唐昭宗天祐元年的甲子之年东游海岛,至崂山,与张道冲、郑道坤、李志云、王志诚等诸多高僧相遇并结下深厚的情谊。

在崂山,他们共同建立了太清宫,并由张廉夫创建“三官庵”和“三清庵”。李哲玄则依据“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生成哲学,不仅完善了太清宫的布局,还率领众人重修道路栽植树木花卉,并整治泉池,使得整个环境焕然一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那株糙叶树位于太清宫三清殿旁,是他亲手种下的,现在已经有1100年的历史,却依旧枝繁叶茂。

后来,在公元924年的后唐同光二年,刘若拙从四川来到崂山,与李哲玄产生了深刻的交流。此时期未来的周太祖广顺三年癸丑,即公元950年代初期,由于大旱不雨及瘟疫流行,当地民众受苦不堪。当时已是106岁高龄的李哲玄,再次展现他的神医本色,为民治病救人无数,被誉为“神医”。

当周太祖听闻此事,便诏命他祈雨,最终得到连绵的大雨降临,同时瘟疫也逐渐消散。他拒绝接受皇帝赐予的一切赏赐,而是被封为“道化普济真人”,继续回到崂山进行修炼与研究。他主导编纂了一部重要经典——《太上黄庭内景玉经》属于洞玄部。

最终,在后周柴世宗六年的已未八月二十日,即公元960年代末期,李真人的生命画上了句点,他飞升归去,其遗体安葬于太清宫后的后山之阳。这片土地至今仍保留着他的墓地。作为继张廉夫之后对崂山庙宇建设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之一,无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智者与文化家。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