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以关尹、杨来和列子的思想为依据,提倡一种清静的生活哲学。在这哲学中,人应顺其自然,不去强求,也不去过度追求物质财富或名誉地位。
关于关尹,他在《庄子·天下篇》中被描述为一个主张“以本为精,以物为粗”的思想家。他认为,“生于有,而死于无”,并且坚信“形与神相随,无所不在”。他的思想似乎更偏向于一种内心世界的探索和修养,而非外界事务的干预。
至于杨来,他在《列子·杨朱篇》中的表述更加直接。他反对儒家的仁义礼智六艺,因为这些都是战国时期人类本性底教训。他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由自在地活着,不受外界束缚和约束。因此,他主张人们应该舍弃贪生的欲望好利、爱名羡位的心理状态,从而达到真正的人生境界。
然而,这两位思想家的作品都已经失传,只能从后来的文献中间接了解他们的观点。此外,《列子》中的其他篇章也提供了关于杨来的更多信息,但这些信息同样是通过后人的解释和评论得出的,并未能完全揭示出他原有的思想内容。
总之,无论是关尹还是杨来,他们都代表了一种对于生命本质的思考,以及如何通过内省和自然适应来实现个人的平衡与满足。这一思潮虽然不同于老子的宽广宇宙观,但却同样体现了对人生基本需求的一种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