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古代智者的思想:老子与其后学者
在西历前四百年左右,老子以后的道家学派中有几个重要的后学者,他们对道家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尽管关尹、杨来和列子的著作不完全流传下来,我们仍然可以从其他书籍中窥见他们的思想。
甲——关尹子
《史记·老子传》提到,当老子离开时,关尹向他提出了问题,并创作了一部名为《帕德经》的五千余言的作品,这可能是承载老子的学说的第一代代表。在《吕氏春秋·不二篇》中,提到了“柔与清”的区别,但没有详细说明。虽然刘向所著《关尹子序》的内容也未能揭示出这本书的大意,从“章首古月”到“使人冷冷轻轻,不使人狂”的一系列句号,也无法得出明确含义。这些都暗示着早已失传的可能。
然而,《庄子·天下篇》提供了关于他的思想的一些线索。他主张以本质为精,以物质为粗,以积累为不足,独自与神明相处。他认为古代道术中的某些哲理,在他听闻后而悦之,他致力于建立常规无变,无主宰的情况。他强调懦弱谦逊作为表象,而空虚不毁万物作为实质。他说:“我在无形之地居住,形体自生;动如水静如镜,其应若响。”他还提出:“荷乎若亡,寂乎若清”,意味着同化于宇宙之中的人会和谐,而获得者将失去。
乙——杨朱
杨朱生活的具体情况较少可知,我们只能通过《列子》、《庄子》等书籍了解他的思想。在《列子·黄帝篇》,记载了杨来接受老子的教导。此外,《苟子》、《解蔽篇》(十二贤八)、以及一些其他文献都提到了杨来的名字。根据孟子的评价,“兼爱、尚贤、右鬼、非命”都是墨子的立场,而不是杨子的。而且孟孙阳曾经对禽滑法进行辩论,其中也有关于老、关及杨朱之间关系的讨论。
据文档记载:
「正当日」、「伯成高」,人们都不愿为了一点利益而损害天下,因此世间并没有真正治理。而如果每个人都不损一毫,不图任何利益,那么整个世界就能够安宁。
「去一毛之数以济一世」、「吾不能所以答汝」。这个回答显然是对孟孙阳的话题回应,而且显示出禽滑法对于杨朱观点持怀疑态度。
根据以上几段文字,可以看出前面“以本为精,以物为租”等句是由老、关共同阐述的问题,“在已无居,形物自著”等句则是属于特定于关尹底说的。这两位智者虽然站在相同的情境下发表意见,但是他们各有侧重,一致点是在摆脱外界干扰,让心灵保持自由独立状态。这类似于三十七章(或称五十七章)中的主静观点,看起来像是有人继续发展这方面的话题。
至此我们已经明白了基本上所有有关这一领域的事项。现在让我们再次审视一下这些想法是否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