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其敏从道德经全文和译文探究民族民间信仰在自然景观中的意义与视角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的宗教信仰不再是孤立存在,它们始终处于与社会其他要素互动关联中。我们对民族宗教问题的关注,也不是孤立的,是在中国社会发展变化与全球化进程的大背景中进行的。

现代化浪潮的极速扩散,各种传统制度和文化肯定会受到冲击,这种影响一方面来自外来宗教文化进入,一方面来自“用理性的原则处理人类事务”的社会发展理念。这种影响导致了中国本地宗教文化生态失衡,以及不同群体力量对比发生改变。

管理主义进程、市场经济推动、竞争观念普及、民族文化市场化示范效应以及民族自强意识提升等因素,使得宗教在民族地区表现出一些新趋向,被用作资源(群体诉求)、经济资源(财源)和文化资源(提升凝聚力)。

传统民间信仰正在复苏,并出现了重构现象,无论是为了振兴民族实力还是试图利用宗教资源发展地方经济,都表明与民族发展相关的民间信仰状况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焦点,其作用也将越来越重要。

研究民族民间信仰,不仅是对“古董”的研究,更是推进中国本土宗教应对现代社会发展变化能力研究。如何使这些传统宗教参与现代社会,同时保持活力,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我们的认识常常因为它们是“宗教”或者不是“宗教”而有不同的管理方法,但这可能给外来宗教留下活动空间。如果拒绝承认混合形态,而追求“纯洁性”,排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那么外来宗 教可能以其“正统”身份整肃已经民俗化了的混合性质,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我们必须承认,从谁都可以选择任何标准这一点看,存在着某些边缘性的宗教模式。因此,我们不能将不同文化看成有分界的实体,也不能单单看重这些实体间差别。在不同的空间并置、变化和联系之中,以及相对立景观相互混合之中,有着丰富多彩的人类经验值得珍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