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常无为而无不为漂亮与帅气皆源于此

《道德经》——常无为而无不为,美与丑、善与恶皆源于此

第二章:河尚公版本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将功将谋,不居其成。夫唯弗居,是以万物莫肯予我。

帛书修正版: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其恶已矣;皆知善者,其不善已矣。有无同出也,而难易并立;长短见形,而高下分明;音声和鸣,而前后继序,以恒乃至焉。此谓大同,无以争其世,无以争其寿,以万物来则吾得屈一指,则必也狂狷所宜,使民怀仁,如鼓琴瑟。

两种版本虽异,但意旨一致。在河尚公版中,“万物作焉而弗辞”在帛书修正版改为了“万物作而弗始”,使表述更具深度和含蓄。而帛书修正版通过增加“也”字的使用,使语言更加优雅流畅。

简析:

第一句意旨明确:世间众人都明白什么被认为是美好的事实上不过是因为它们与丑陋对比出的效果;大家都理解到事物的优秀本质,不过是在它们展现出不足时显得完备。

第二句解读:因此,有着存在与不存在这两个概念共存的状态,这些困难或容易完成的事务都是在达到成功后的比较基础上进行评判,一件东西是否长或短要看它所参照的事体长度是否能超过它自身的长度,从高低判断要看它放在何种位置会多余别的一方,它们的声音单音或复调合唱才能产生动听旋律,每个事物先后顺序自然依循共同方向移动,这些互相关联又依存关系是不变且不可改变的。

第三、四句阐释:所以,对于一个真正了悟的人,他不会直接介入世界运行中的具体事件,只是在这些发展规律面前做出一些引导性的安排,让人们自然地遵循这些规律去处理事情。他并不直接用言语去教育他人,而是通过一种把握事理智慧的手段,让他们明白如何更好地行动。

第五、六句总结:这样,即便整个世界充满了各种活动和变化,没有一个人能够说自己创造了这些起点,而且那些拥有超凡智慧的人并不因自己的贡献获得荣誉,他们只会默默地工作,并允许所有成就归属于自然进程。这就是为什么他们没有寻求个人荣耀,因为他们知道这样的行为才真正体现了一种高尚的心态。这一点,与我们国家当前的情况颇為契合!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