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老智慧天然道观探秘秦汉新道家学说与古老修行之谜

随着对《吕氏春秋》和《淮南子》的深入研究,我在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了“秦汉新道家”的概念。1981年,在《文史哲》第2期上发表了题为“从《吕氏春秋》到《淮南子》——论秦汉新道家的文章,并于1984年出版了集结相关论文的著作《秦汉新道家略论稿》(上海人民出版社)。尽管这一概念一度受到学界广泛关注,但明确认同并使用这个术语的人并不多。

与此同时,黄老之学的研究也逐渐兴起,有吴光的《黄老之学通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丁原明的《黄老学论纲》(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等著作,它们从战国时期的黄老之学开始讲起,并包括了秦汉时期的“黄老道家”。胡家聪、白奚以及陈丽桂等人的作品则专注于战国时期的“黄老新学”。

我所说的“秦汉新道家”与“黄老”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后者也是我提及或思考过的一部分。“ 黄老”一词在文献中有其根基,被记载在诸如申不害、韩非、慎到、田骈、接子和环渊等人物身上,他们都将其思想归因于古代智者,如黄帝或 老子。此外,还有盖公善治黃老言,以及陳平本好黃帝、 老子的術等多处記載(見於 《史記》相關列傳與世家)。

隨著對黃帝傳說越來越多的情況下,从戰國中後期開始,黃帝書籍也就紛紛出現,《漢書·藝文志》中記錄有二十七種冠以黃帝君臣名的小說:道家類五種,兵陰陽五種,五行類三種,神仙類四種,醫經・經方各二種,上天文・歷譜・雜占・房中・陰陽・小說各有一部。不難看出,這些黃帝書基本上可以歸入「雜而多端」的道家,以色彩斑斓為特點,而這些書籍大都是由道家的重要人物創作,並且如 《黃帝君臣十篇注》所言:「起六國時,与 《老子》相似也。」是戰國時人依據 《 老子》的基本思想而創作出來的。

實際上當然不僅限於以上二十七種,更有近些年的發掘簡帛材料,也揭示了更多被認為是屬於黃學思維的地理地貌。毋庸置疑,“ 黄教 ” 是 “ 道教 ” 的一部分,是戰國至漢初間的一個發展階段,以 “ 老子的思想 ” 為核心展開,一方面抬高 “ 黃 帝”,另一方面包含了一系列與 “ 老子的思想 ” 相關聯想和學問,這正是在無形之中展示了它們包容性的另一個面向。

儒家的孔孟弟子尊奉尧舜,这种争鸣现象促使道家通过把握历史先贤,如神农或者更早前的皇极时代来增强自己的说服力。在西汉初年的政治势力支持下,当权者的信仰和实践推动了这种理论体系的大发展,最终形成了一批关于自然法则与社会伦理结合的大型书籍典籍,比如当时出现的大成著作—— 《淮南 子》,这本书集合了大量关于宇宙万物运转规律及其应用于国家管理上的知识精华。

因此,“ 黄教 学”、“ 黄教 新 学”乃至任何带有类似含义的话语,都很容易被用来描述这一流派。而由于这种包容性,使得它能不断发展,不断创造新的内容,因此称为" 秦Han 新 道 家 " 或 " 魏晋 新 道 家" 等等,这里的" 新" 代表的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每个阶段都可能会带来新的观点、新方法、新理解。这一点,在中国哲学简史 中已经得到体现,比如魏晋时期玄学就是这样被视为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即一种对于传统文化内涵进行再解释和更新的手段。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