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盛龙 信息来源:南风 沅湘五溪,湘西山地,古为巴楚地,是土家、苗、侗等民族聚居地区。王逸《楚词章句·九歌序》曰:“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忆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作《九歌》之曲。”可见,屈原整理、加工了这个地区少数民族的祭神舞乐《九歌》,流传开来。 《九歌》即神歌,娱神之歌。沅湘间各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语言而无本民族文字,其巫觋祭祀之俗、歌乐鼓舞经历代心授口传,流传至今。土家族的《摆手歌》和《梯玛神歌》、苗族的《大歌》、侗族的《琵琶歌》、瑶族的《盘王大歌》等至今仍然流传在民间的祭歌、神歌,内容上大多歌唱人类起源、先祖神灵,演唱形式上大都在句中或句尾缀以“兮”、“是”、“些”、“衣”、“啊”等语助词。《九歌》与之如出一辙。土家族每年正月举行摆手活动。摆手活动是土家族的大型祭祀活动和传统文艺盛会,分大摆手和小摆手两种形式。小摆手以一村一寨相聚歌舞;大摆手活动汇聚数千数万人隆重举行。大摆手开场就是“排甲祭祖”,然后主要是跳摆手舞,唱《摆手歌》,表演人类起源、民族迁徙、农事劳动、英雄故事等。万人千叠,蹁跹进退,且歌且舞,内容丰富。《摆手歌》产生于远古,流传至今,由梯玛或摆手掌坛师演唱。梯玛(巫师)祭祀敬神唱神歌,被认为是人神之间的沟通者。沅湘少数民族没有固定的宗教信仰,原始巫教、道教、佛教、天主教等多种宗教都有一定影响。他们迷信鬼神,认为灵魂不死,万物有灵,以祖先崇拜为主,同时崇拜多神。土家族的祖先神是八部大神;苗族大多数认为他们的祖先神是盘瓠;侗族崇拜“萨玛”(意为老祖母);瑶族信仰盘瓠大王。沅湘民间各民族居室堂屋正墙当中都设有先祖神龛。神龛正中供奉“家先”,整开纸上竖写三行大字: ┌─────────────┐ ││ │天│ │九│ │×地天│ │氏司│ │堂国命│ │上太│ │历亲乙│ │代府│ │祖师君│ │先│ │位│ ││ └─────────────┘ “家先”神龛上供奉的就是“天”、“地”、“国”、祖先以及《九歌》中吟唱的“大司命”、“东皇太一”等神。这就是沅湘间各民族的信仰风崇拜祖先,信奉诸神;多神护佑,吉祥安康。从土家族的摆手歌舞、沅湘各民族的“家先”神位和祭祀风俗,可以看出:古之“九歌”舞乐韵律尚存,神位祭歌依然,信鬼好祠遗风犹在。或屈氏整理加工沅湘祭祀神歌时有所选,或多少代传承中有移植和发展,今沅湘民间遗留有古“九歌”多种“版本”。现仅从土家族《摆手歌》以及民间有关的祭祖娱神民俗活动中拾取几则歌乐鼓舞,以飨诸君。太乙府君 太乙府君,即《九歌》之“东皇太一”。古“一”、“乙”通假。据有关专家考证,东皇太一乃天神之最尊贵者,不是有关古籍记载的中原各地的“太一”神,而是南方神系中一个支系的神,仅见于《九歌》。若将《九歌》与沅湘少数民族的家先神龛结合起来考证,可以得出“太乙府君”(即东皇太一)是沅湘间少数民族自己的始祖神的结论。诸神在家先神位上的排列顺序,先“九天司命”再“太乙府君”,先“天地国”然后“亲”,皇天后土至高至尊排前,自己的始祖及历代祖先排在后面。沅湘间土家、苗、侗、瑶族以及中南、西南各民族几乎都有如此大同小异的人类起源神话故事:洪水滔天,人类毁灭,只有伏羲兄妹(或别的名称者)躲在葫芦中幸免于难,兄妹成婚,繁衍人类。伏羲兄妹(或神话中别称的始祖)就是人类的始祖。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字之曰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地未开之前的最原始的物即为“太一”。引申开来,尊神“太乙府君”就是人类的始祖。 土家族神话《开天僻地与伏羲兄妹》这样描述天地、人类起源:“古时候,宇宙间一片黑暗,昼夜不分,无天无地。突然一阵狂风,把黑暗吹散了,出现了一朵白云。白云里有一卵,卵白似天形,卵黄似地形。卵生下无极,无极生下太极,太极生下两仪,两仪有阴有阳,就像两个人。”阴为李姑娘,阳为张古佬。张古佬制天,李姑娘制地。李姑娘求得七颗仙丹,吞下后生了六男一女。最小的两个,六哥名伏羲,七妹名女娲。洪水滔天,世上的人都被淹死了。伏羲、女娲躲在葫芦里逃生,兄妹成婚,重新繁衍人类。 土家族大摆手活动集歌、舞、乐、剧于一体,场面宏大。开场“排甲祭祖”。各村寨编排好摆手队伍,高举龙凤大旗,由掌坛师带领,呼唤着列祖列宗,献上苞谷酒、整猪等,高唱着祭祀歌,载歌载舞,祭祀远古始祖、八部大神以及列祖列宗。摆手歌舞掀开“开天僻地”、“人类起源”的远古历史画卷。洪水滔天,烟波浩渺。兄妹俩走过远古蛮荒,走出峡谷林莽,历经劫难,战胜艰险,踏浪翩翩,舞出人类的再生。两堆炊烟缭缭相缠,两扇石磨殊途同合,天意如此,兄妹俩举手投足,一颦一笑,羞答答,情切切,为了人类的延续,只有结成婚。舞蹈表现了远古人类的婚姻形态。那比翼共舞、含情脉脉的远古兄妹,就是民族的始祖么? 至尊至敬的远古始祖、皇天后土,你法力广大的太乙府君,护佑您的芸芸子孙世代家发事兴、富裕强盛吧!祈生与死 人类早期抵御自然灾害和疾病的能力低下,特别是受疾病威胁大,早夭折寿现象十分普遍和严重。巫教观念认为,人至所以生病,是因为鬼怪作祟所致,就靠请神驱鬼来治疗。溟蒙中有一位掌管人的寿夭的神,这就是严肃公正、耿直无私的大司命。民间通过做“解结”、“打扮”、“退煞”、“下阴”等手段请神驱鬼,以祈生御死,消灾祛病,延年益寿。女巫打卦占卜,摇铃击鼓,折疏麻,施巫术,为民请神。大司命乘云而至,却还是不殉私情,唱道:“纷总总兮九州,何寿夭兮在予?”“固人命兮有当,孰离合兮可为?”这是《九歌》的描述。长寿难以祈求,对司命之神的施寿与否渐渐淡化,民间祭神祈生巫风渐变。随着佛教的传入,阎罗王之说的兴起,人们请巫求神似乎渐渐减少。生死命定,每个人阳寿多少,何时归阴,阎王的簿子上早已写好,到时候勾划。这便有了一位替阎王代行取命事务的介于人鬼之间的职事“无常”。这“无常”不是中原所指的无常鬼,由村民担任,沅湘民间至今还有。这“无常”白天下地劳动,晚上往来于阴间阳间,忙于此世与彼世的传唤、引领公务。人们一般都知道,某某人是无常,办理这一片山乡的寿夭事务。某人的气数已尽,阎王在簿子上黑笔一勾,那无常睡梦中迷蒙然便去病床上取了那人的命。第二天一早,寨上有消息灵通人士传闻,某寨某人去矣!无常微微一笑,不置可否。他当然早就知道了,本来就是他梦游阴阳替阎王干的。但他笑而不露,否则泄露了天机,哪还要他继续担当!虽然他担任这个职事并没有什么荣誉、报酬,无甚可图,却有使命感。他也不是杀人者,而是某人该去了,阳寿已满,气数已尽,难逃自然规律。有时阎王大意,错行勾划,某人命被无常受命取走,昏死过去。阴间发现这个错误,大胆纠错还阳,其命溘然回生。人们顺其自然,不求长生,而是多做好事,行善积德,以修来世。人不求寿,渐忘大司命这位尊神。道教中尚给他保留了一个职位。民间家先神龛上供奉“九天司命太乙府君”,一直沿袭下来。大司命所司之职渐变,什么时候由掌管人之寿夭转业管理火塘锅灶。他爱清洁,值班记事,将乡间善恶之事都一一记录在房梁上檩椽上,每年腊月二十四上天禀报。因此,二十三以前,家家打扫檐尘,用香烛纸钱送于墙角。好事不出门?家丑不外扬?不管怎样,年前的彻底大扫除使得室内外涣然一新,欢悦洁净过个年。春巴嬷嬷 春巴嬷嬷是土家儿童保护神,土家族的少司命。《摆手歌》有专节唱颂。月子里的婴儿睡梦中笑了,是春巴嬷嬷在逗他(她)哩。春巴嬷嬷看护毕兹卡(土家族自称)的幼儿,保佑娃儿们岁岁平安,“狗儿一样长大,/葫芦一样肥壮,/花朵一样逗人爱,/像山里的竹笋密密扎扎长起来”。儿童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一方面敬奉神灵祈求保佑,一方面请巫师驱骇退煞赶白虎,以保平安。娃儿受到惊骇引起疾病,巫师燃点香纸,口念咒语,对着小儿画符,驱除掉小儿额头上的黑(谐音驱骇),结合推拿安抚。或视白虎为煞,念咒驱赶,禳灾祛祸。有苗培育护稼,无根祈神求子。巫师带着信主夫妇向神灵祭拜叩礼,唱“求子歌”,替信主夫妇倾诉衷肠,做成粑粑娃儿念咒,唱“儿也要女也要”,恳切祈求神灵赐子。然后,巫师手打两块桂竹大卦,口唱“花歌”,娱神乐神。以藤树相缠、鱼网纠扯以及一些动植物的“花事”起兴,唱人之七情六欲,唱男女风流韵事,讲唱裤腰带以下的丑话。“不讲丑话神不灵,讲了丑话笑死人”。再唱缠绵情歌动之以情。“太阳出来照白岩,/照见情姐好人才。/今日和姐多恩爱,/可惜明天要分开”。这情歌,不就是《九歌·少司命》歌句“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的另一种通俗版本么! 南山青秀,溪水流云。姑娘长发拂波,银铃笑语随水轻飘。芙蓉出水,唏发南山之阿。仙人下凡,人神欢娱。“花歌”仙乐,自有美子。娱情中孕育着美好的未来和希望。猎神祭 土家族世代祀奉远古渔猎时代传承的梅山猎神。传说梅山姑娘英勇赤胆,在与猛虎的搏斗中,被虎抓得衣破血流,羞愤中抱虎跳崖,与虎同归于尽。土家族奉梅山为猎神,以草标结成“又”字形代神,设于山石垒穴中。土家人出猎前后祭梅山,每年摆手活动中表演“毛古斯”祭梅山。“毛古斯”是祭祀性舞剧,是原始戏剧的活化石,有围猎、捉鱼、开荒地、接新娘等多场。一般由十几人表演,以茅草、棕叶或芭蕉叶结成裙状服,头套上扎草辫象征犄角,分别代表人和兽。围猎场上,表演“开山”、“理脚迹”、“围山”、“分肉”、“祭梅山”、“封山”等一系列情节,表现原始社会中人们共同劳动、平均分配的生活情景。“祭梅山”时,表演者们裸身披草衣,摆动一根两尺长的象征男根的“粗鲁棍”,在女神面前搂腰耸胯,甩摆示雄,口念古语俚词,放荡粗犷,以博取女猎神的欢悦。这表现了远古先民对“种的繁衍”的祈求。沅湘间苗、侗、瑶等民族的原始傩文化中,都有裸祭行为。有的巫师腰系葫芦,将葫芦中的酒水洒到女观众身上。妇人们认为这样就得到了神赐予的生育能力。多子光荣,生殖能力强的人受到赞誉。沅湘民间的乐神娱众体现了一种原始的野性美和古代先民的希冀。雷公神话 沅湘民间文化充满野性,对于神灵,除了尊崇祭祀,也有嬉戏揶揄,还有轻侮激将,以达到某种目的。比如求雨,人们敬奉香烛牺牲多方拜求龙王而不得雨,就用激将法,将柳叶、茶枯饼等物投放河中毒杀鱼啊虾啊这些龙子龙孙,惹怒龙王发怒降雨,以解除旱情。自然界中的水旱灾害风雷雨电危害很大,其中雷电最难提防,迅雷不及掩耳。雷打天火烧,暴雷殛人劈树,烧毁建筑物,突如其来,无法防备。雷神威风凛凛,极其可怖。土家族称雷神为雷公。《摆手歌》这样描述雷公:天上乌云密布,/山头罩满浓雾,/狂风呼呼刮起,/暴雨倾盆而落。/雷公踏风踩雨车,/挥动电鞭金光闪烁。/雷公像只鸡公,/嘴巴尖尖鼻子勾勾,/眼睛鼓起像铜铃,/伸出一双飞毛腿,/张开翅膀,搬起斧头,/劈里乓啷轰隆下地。《摆手歌》和土家族神话故事中称,土家先民曾经捉了一回凶神恶煞的雷公。老阿妈重病卧床,想吃雷公肉。众兄弟设计捉拿,蒸棕树籽撒于地踩踏,佯装糟蹋粮食状,设陷阱以待。雷公闻之大怒,电闪雷鸣,插翅下地劈砍,滑入陷阱。众兄弟擒住了威风凛凛的大红鸡公样的雷公,锁进铁笼。抚其鸡胸,觉得雷公太瘦,拟饲养一段时间,待稍肥些后再杀烹。趁六个哥哥出了门,雷公从小弟小妹手中骗得一丁点儿水火,“轰隆”一声飞上天,浇发滔天洪水,淹没人类。只有小弟小妹躲在葫芦里漂流,得以脱险,重新繁衍人类。土家人就这样捉过一回雷公,拘役过,侮辱过,似乎并不怎么尊崇。自从“那次”惹怒了雷公,人类几乎灭绝。可见雷公之神力,其威风可怖。雷公发怒,天昏地暗,电闪雷鸣,劈树烧房殛人之事时有所闻。祭祀难以奏效。人们对雷公敬而远之,惟恐避之不及,慎之又慎。战舞 土家族大摆手舞中古战舞色彩浓重。乌铳、三眼铳轰响,排排土炮声震长空,牛角号呜呜,鼓声阵阵,战旗猎猎。古战舞队闯驾进堂,以旗、排为建制,每排下设旗队、鼓角队、炮仗队、披甲队、舞队,每排多达数百众甚至逾千。披甲队身披五彩斑斓的土家织锦大氅,手持齐眉棍、长矛,拼刺,喊杀,一派古战舞雄伟壮阔的画面。这是对远古征战的回忆,这是土家族尚武古风、爱国精神的表现。相传很久以前,春节大年前土家山乡接到战令,须立即出征抗敌。战事在即,各村寨毅然提前一天在腊月二十九过年,大碗苞谷酒、大坨蒸肉摆上,多样小菜合炒,为出征将士壮行。直到现在,土家族仍然提前一天过年。明嘉靖年间,湘西土家军一万余众出征浙东沿海,奋力抗倭,荣获朝廷嘉奖,被誉为“东南第一战功”。 土家族世崇武功,精忠报国。其劲勇尚武的古风、爱国主义精神,以摆手歌舞这种文化形式世代传承,雄浑的战舞激励着世代山民。如《九歌·国殇》所唱,将士们“出不入兮往不还”,虽然弃尸原野,身首离异,却始终刚强不可凌,为国家民族大义抗争,做鬼也争雄。第二次国内战争时期,湘鄂川黔老根据地人民踊跃参加红军,与旧势力抗争,北上抗日,以雪国家仇民族恨。山乡流行这样的说法,“扩红一百,只要一歇(两三个小时);扩红一千,只要一天”。千千万万人参加到红军队伍中去,“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其爱国之情由此可见。 闹丧 丧葬,往往使人想到肃穆的气氛、凄惋的哀乐、悲痛的啜泣。土家族的丧俗很特别,讲究热闹,击鼓踏歌,彻夜闹丧。灵堂最忌讳冷冷清清,要有生气而不要“死”一般的沉寂。办丧事气氛热烈,鞭炮连天,敲敲打打,且歌且舞,热闹红火,仿佛一种喜庆色彩。人生百年,最终都难免离别这个世界。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土家人认为,有生必有死,老年人去世是白喜事。老人操劳了一辈子,离别亲人去另外一个世界,应该热热闹闹,陪他(她)三个通宵,鞭炮阵阵送上山。这种独特的风俗,以奔放的形式表达对死者的颂扬,反映了一种视死如归的豪迈气概。闹丧分围坐唱歌的“坐丧”和且歌且舞的“跳丧”两种形式。跳丧时,一人击鼓指挥,众人成组对跳,有优美抒情的“凤凰展翅”,激烈强健的纵、跳、踢、打相结合的“武打丧”,有“犀牛望月”、“观音坐莲”等舞姿造型,动作均衡协调,优美舒展。有的地区至今“坐丧”、“跳丧”两种形式并存;有的地方只流行击鼓唱歌的“坐丧”了。丧鼓歌是一种悼念活动,也是一种文化活动,可歌可泣,乐神娱众。歌手们以歌悼念死者,慰问家属,为灵堂添些热闹;也以歌会友,摆古叙今,谈论世事。丧歌内容广泛,有开天僻地、人类起源、民族英雄故事、生活故事、“三国”、“水浒”,等等。歌手们击鼓赛歌,抠典故,憋韵律,比编唱技巧,高门大嗓争论,抢唱,热闹通宵。土家族先民古代巴人的文化习俗渗透到荆楚直至中原。楚“信鬼尚巫”习俗与土家族丧葬习俗有密切的关系。屈原记录整理《九歌》,《国殇》篇以歌代哭,祭奠阵亡将士。庄子的“鼓盆而歌”、“无为而乐”,就是受到土家族先民的丧葬习俗的影响。文学家们整理记载了巴楚古俗,宏篇传千古。巴楚沅湘古老风俗经口传心授民间渠道世代传承。师位“天地国亲师位”家先神位上有“师”的一把交椅。把老师、师傅和历代祖先、皇天、后土、祖国一起供奉在家先神龛上,体现了沅湘山乡的尊师重教之风。土家族居于中原与西部的连接带,处于荆楚和川蜀文明的氛围之中。土家族地区历来重视教育。早在汉定天下之后,土家族先民巴人地区就文教大兴。唐宋以还,自是人才辈出。五代时江西彭氏入主湘西,带进了大量汉文化和先进科学技术。特别是清代改土归流,土家族地区设县学府学,办书院学宫,大力传播文化,发展教育。养儿盘书、兴学办教育在土家族地区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崇拜先师,不忘根古,各行业崇拜行业祖师、知识先师。每建一栋新房,木匠都要在立屋奠基仪式上祭祀鲁班,庄严虔诚。掌墨师与贺梁礼官对唱“上梁词”,拜谢鲁班大师,祝福富贵双全。既尊师又重学。上梁词中关于读书学习的祝词比比皆是:“代代儿孙进学堂”;“代代儿孙读文章”;“代代儿孙进科场”;“代代儿孙状元郎”。表达了世代美好祈愿。多少当家长的硬是怀揣一个卖屋讨米也要供孩子读书把娃儿盘出头的决心。各地流传着不少兴教重学、苦盘苦读的动人事迹。尊敬老师,崇敬师傅,见面鞠躬请安,每年正月给老师拜大年,五月拜端午。对于先师圣明,更是铭记在心,年节大祭,初一、十五烧香祭拜,奉若神明。有那么一个生活故事,嘲笑那不尊敬老师的德行。某学生和那糊涂母亲,有什么好事或什么好东西,不是想着老师,而是想着那什么幺姨。给你们家先神龛上贴个“天地国亲幺姨位”,羞辱你不尊师重教之家!千万年既定下来的神位,你什么人受得起那位置?人非生而知之,承蒙师长解除蒙昧。学得了知识,学会了手艺,有了出息,总想着是老师授业解惑。生我者父母,教我者老师。祖德流芳 家先神位两旁贴有对联,上方横批“祖德流芳”。旨在不忘根古,继承传统,接传先辈遗训,为国为家增光。写在“天地国亲师位”左旁的“×氏堂上历代祖先”,一般直接写姓氏,如:田氏、彭氏、向氏,等等。有些地方有的姓氏书写特定的代称,如:田氏为“紫荆堂”;杨姓为“四知堂”;张氏为“清河堂”;刘姓为“彭城堂”。这些代称都有来历,用以警世,用以教育后人。 田氏“紫荆堂”出自这样的传说。很久以前,田氏老祖宗父母临终前在堂前栽下一棵紫荆树,对树训子,教育大家团结一心,共奔前程。弟兄三个结婚成家后,遵照父母遗训,和睦相处,紫荆树青翠繁茂。弟兄妯娌间闹意见不团结,紫荆树就枯黄发蔫。后来三家和好如初,紫荆树又勃发转青,家业兴旺发达。田家遂自称“紫荆堂”,以此为鉴,世代记住团结和睦才能兴旺发展。 一些地方的杨姓土家族家先神位上写“四知堂上历代祖先”。“四知”典故出自杨震。东汉弘农华阴(今属陕西)杨震,治学严谨,博览群经,人称“关西孔子”。他为官清正,史籍称他“性公廉”。杨震任东莱太守时,昌邑县令夜间密送金子与他,他严辞拒绝。行贿者说:“深夜无人知晓。”杨震正色曰:“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行贿者羞愧带金而返(《资治通鉴·汉纪四十一》)。天知,地知,正如家先神龛上所书“天地”,冥冥中有洞察善恶的神灵,凡事是一种客观存在,抹杀不了,“要使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我知,你知,当事人明白,行贿和受贿是见不得人的肮脏事,自己应该管得住自己,堂堂正正做人,怎么可以背着人胡来呢?要自知,自律。法律、道德规范人们的行为,还得靠自律这不可或缺的道德因素起作用。杨姓土家典有出处,有的或是旁系“挂靠”,以“四知堂”自称,以祖先家训教育世代子孙务必为人清正,为官清廉,以法律为鉴,受道德规范约束,自知自明,正直地做人为事。如此祖德,理当流芳百世,可资天下借鉴。送神 各路神仙,天地为大。有国才有家,国泰民安。祖先为宗,世代继承。土家族《梯玛神歌》、《挖土锣鼓歌》等各种神歌、仪式歌都是开场请神,收场送神。沅湘巫俗,历代相传。各路神仙,逢典必请。以歌祭神娱神,歌乐相送。 巫教也是一种宗教,在历史上曾有过积极作用。有的人利用巫教欺骗人民群众,必须予以揭露,与之作坚决的斗争。人们头脑中的宗教观念、思想意识里的神灵,是长期存在的。以任何简单粗暴的手段将一切古的旧的民间的都当作“四旧”破除,其效果必然适得其反。那年头,砸掉家家户户的家先神龛,挂上两张画像,每天早晨、晚上宗似地祈祷念诵。那边三叉戟已经摔落在温都尔汗草原,这里家家户户还在挥手齐诵“永远健康”。那场“”搬掉了旧神又人为地造神。物质的神像易打,头脑中的神灵难移。多年之后,沅湘民间家家户户又恢复了“天地国亲师位”家先神位。这现象令人深思。 打开大门,对外开放。三春杨柳,清新的风。新的信息、新的事物不断传涌进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拿来外界先进的东西为我所用。现代与传统结合,闪光。请神,送神,多神,无神,请之则来,送之则去。武陵山深处亦曾利用祭祖神歌,举办土家族摆手节暨经贸洽谈会,以民族传统文化搭桥,招商引资,发展经济文化。歌吟涌潮,心诚则灵,惊天地,泣鬼神,明天更美好。
标签: 老子的道德经第二章 、 道德经37章全文及译文解析 、 道家经典著作 、 道家经典禅语100条 、 修心养心静心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