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和宗教文化时,特别是在探索道教文化的过程中,“秦汉新道家”这一概念引起了广泛的关注。20世纪70年代末,我对《吕氏春秋》和《淮南子》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秦汉新道家”的概念。在1981年,我发表了一篇题为“从《吕氏春秋》到《淮南子》——论秦汉新道家的文章”,并在1984年出版了相关论文集成的书籍,即《秦汉新道家略论稿》(上海人民出版社)。虽然这个提法曾经受到学界广泛讨论,但明确支持并使用这个提法的人并不多。
随着对战国黄老之学的研究,我们发现先前对于这两个领域了解不够全面。吴光先生在其著作《黄老之学通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中,对黄老之学进行了系统性的阐述。而丁原明先生则在其作品《黄老学论纲》(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中,从更深层次上分析了黄老思想及其对后世影响。此外,胡家聪先生、白奚先生等人也分别撰写了一系列关于稷下争鸣与黄老新学以及稷下学研究的专著,这些工作为我们理解“秦汉新道家”与“黄老”之间复杂关系提供了宝贵资料。
陈丽桂女士早已注意到了我所提出的“秦汉新道家的重要性,她在她的作品 《战国时期的黄老思想》(台北联经出版社1991年出版)中,也就此事做出了详细阐述。我认为,“秦汉新 道家”与“ 黄 老”的关系十分紧密,实际上是指同一段历史时期内,以不同方式发展起来的一种哲思体系。
然而,在考察这些文献材料的时候,我们发现存在一些疑问,比如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现象,即战国时代出现了一种以孔子的名义来批判其他儒家的流派,而后又出现了一种以庄子的名义来批判其他儒家的流派?这样的现象似乎很难用传统观点去解释,而且它背后的逻辑结构和社会背景都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究。
而且,由于历史上的某些事件,如西晋王羲之所铸四大名镇中的字体,以及唐朝李白诗歌创作等,都涉及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将过去那些无形无象的事物转化成为现在能够被人们看到、感知到的形式。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它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去审视,不仅仅是从文学艺术角度,更应该是从哲理思考角度去看待。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一下这种由古至今不断演变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在当今社会面临各种挑战和困境的情况下,这样的思考具有何种意义呢?本文通过对历史事件、文献资料以及理论框架的一个全方位分析,将试图揭示出其中蕴含的一些可能答案,并给出我们的未来行动指引。
标签: 关于道教的经典 、 关于道教的书籍 、 道家因果的经典句子 、 老子道德经经典语录 、 道德经第69章全文及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