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无欲则刚全真律坛外人不知的秘密之戒法不妄传道教文化探究天然道观

在1989年,北京白云观举行了全真派第一次的传戒合影仪式,这一历史性的事件被宋士洪道长亲自记录和拍摄。戒律是修行的基石,无欲则刚,是修为之要。天真皇人曾言:“既称道士,非道士之模范不行;凡言真人,非真人之规不习。”每当道者踏入戒坛,他们必须秉持诚意接受戒律,以严肃和威仪的态度进行。这一切都旨在追求五祖、七真的境界,为后世留下榜样。

全真派对传戒活动的重视,不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法事,更是一种严格的教务活动,它体现了一种严肃的道纪,以及对教制建设的一种重视。那么,我们为什么说如此?其实,这并不意味着全真派是第一个开展传戒活动的宗派,而是在于早期正一道教就已经有过类似的活动,有许多古老的经典可以证明这一点。在敦煌文书中,就有一份唐代《唐景云二年道士王景仙受十戒经盟文》,显示了那时期受戒盟文的情形。

有人认为,佛教对中国宗教界影响深远,因此推论出中国宗教中的某些制度可能学自佛教。但这样的说法是不成立的。原因之一,在于印度佛教本身并没有记载有类似的“传戒”活动,其主要是通过讲经辩论来教授僧侣们。而另一方面,中国佛教关于这方面的情况多发生在唐宋以后,与早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相比显得较晚。

全真派对于传授戒律十分慎重,只有在确保接收者具备十项条件后才会轻启口门。一位方丈大律师会根据以下标准来决定是否授予:好求胜法,从善如流;好近贤智,无疑行;聪哲赏别真伪等等。如果未能满足这些条件,他将不会轻易授予。如果找不到合适的人选,他甚至愿意将宝贵的地藏契据藏匿于名山福地或海岛龙宫,让自然力量决定其出现时间。

从太上始祖开始,一直到今天,每个层级都会按照特定的科仪来教授这些禁忌。这最初包括简单而明确的事项,如禁止贪婪和保持清静。《老君想尔戒》被认为是正一天师所创立最早的一部 道家诫命,也是最古老的一部预设性禁令。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上清、灵宝以及新天师各自制定了三皈、五戒、八戒和十九条禁令。此外,全真派兴起之后,便建立起了更为系统化和规范化的心灵修炼体系,其中包括“六耳不谈道”的规定,即法不可随意向外流布,而应遵循古典口口相传,并且只有真正配得上的人才能获得此秘密知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