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电子版中的曹参犹如一位行走在无为之路上的智者

在秦末汉初的混乱时期,曹参凭借其卓越的才能和忠诚,被誉为“贤相”、“名相”。他以“不治事”闻名,但这并非意味着他没有能力或不愿意干预政务,而是基于对国家大局和百姓安宁的深刻理解。曹参深知,高祖刘邦与萧何定天下的法令已经严明,不需要再有过多变动。

据史料记载,当时群臣推举曹参为第一,但由于鄂千秋的反对,萧何才被提拔为首辅。尽管如此,曹参始终保持了与萧何良好的关系,并在后者去世后,被推荐担任丞相。他的继任者选择了一位木讷厚重长者作为丞相史,以体现对前朝政策的一致性。

曹参在位期间,他日夜饮酒,不理政务,只遵循萧何时期制定的条文。这一做法引起了许多人的疑惑,他们希望能劝谏他。但每当有人来访,都被用好酒招待至醉倒而无法开口。这一策略使得朝中人士都能够安心工作,无需担忧政治斗争。

对于小过失,曹参总是采取掩饰遮盖的手段,这样便维持了朝廷内部的稳定。在处理国事上,他注重团结和宽容,每次面对问题都倾向于网开一面,而不是加以严格管理。他认为,如果管理过严,那么坏人就无处可藏,最终可能会导致国家危机。

《史记》中还记载了一个关于曹参与儿子的故事。当他的儿子问及如何看待父亲不理政务的问题时,曹 参斥责孩子说:“天下大事,不是你所应当议论的。”这一事件表明,即使是在家中的私下里,对于自己的行为也坚持原则,并且自我批评。

从这些历史记录来看,尽管人们常将“无为之为”解释为懒惰或不负责任,但实际上这是一种智慧选择,它确保了政策连续性,使得人民能够得到休养生息。在个人方面,他拥有自知之明,在国家方面,则保证了稳定和秩序。这正如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电子版中所述,“道可道非常道”,即只有那些最符合自然规律、最能带来平衡和谐的人生态度才是真正成功的人生哲学。而曹 参恰恰体现出了这种哲学精神——既懂得自己能力范围内,更懂得什么时候应该适当放手,让事情自然发展。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