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以后的道家,道教文化探索——天然灵秀观
在老胭的思想之后,最接近他的学派应该是关尹、杨来和列子的。尽管关尹与杨朱有特别的联系,但由于他们的著作未能流传下来,我们无法深入了解他们的思想。在《汉书·艺文志》中记载了《关尹子》九篇,但现存的是后人伪撰,不是原本当中的内容。而杨朱只留下在《列子·杨朱篇》的片段,他的一生也无从考证。
目前我们只能通过其他书籍简要概述这三位人的思想。以下为对三位人物思想的阐述:
甲——关尹
据《史记·老子传》,当老子出走时,曾向关尹询问,并创作了“帕德经”五千余言,有可能是承载了古代某种学说的开端。然而,《吕氏春秋·不二篇》认为老、关之学,以柔弱为本,而关尹则责备清晰,他们之间所持立场仅差一字,却难以揭示其含义。刘安所编《收献通考》中的序言与刘向文字不同,这可能意味着关尹原本著作早已散失。在庄周(庄子)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窥见他思想的一面。
以本质精致,以物体粗糙,以积累而显不足,与神明共处,是古代道术之一法,故知其风而悦之,建立于常无有之理,用太一治之,用懦弱谦卑为表象,用空虚不毁万物为实相。
乙——杨子
关于杨子的生平信息较少,只能从《列子》、《韩非子》等书中间接了解他的思想。在《列 子·黄帝篇》,记载了杨来接受老胭教导。此外,《苟子》的十二贤八条以及一些其他文章都提到了他的名字。他被称赞为“兼爱、尚贤、右鬼、非命”的墨家的对手,同时孟子的“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也反驳了他。不过,在这些文献中并未找到直接证明他主张极端纵欲主义的情况。
根据禽滑磨与杨朱论辩的情节,可知他的学说与老、关有密切关系。他坚持个人的自然生活,不愿意为了外界事务而改变自己。这一点在孟子的笔下更为明确:“世因非一毛之所济”,即便是一小部分,也足够影响世界;因此,他对于个人牺牲自己的态度非常坚定,对于那些追求名利的人感到厌恶,因为那些东西会带来痛苦和不安。
至于这个问题,即使是大禹或墨翟这样的智者,也不能理解这种看法。所以,如果用这样的话语去问一下像我这样的人,那么就很容易得到回答;但如果用我的话语去问大禹或墨翟,那么他们就会乐于听取。我于是转身和我的朋友们讨论其他事情。
此外,还有一段引人深思的话:
既然如此,那么让我们考虑一下死亡的问题:有人说,“生死皆可”,那么为什么不选择快速死亡呢?但楊朱却回答:“既生则废而任之,究其所欲,以俟于死。”意思是在生命结束之前,让一切顺其自然,无需过多介意。如果到时候已经准备好迎接死亡,那么何必急於求成呢?
总结来说,楊朱主张保持生命的自然状态,没有必要为了名誉或者地位去牺牲自我,因为这些都是人类社会给予我们的诱惑。但实际上,这些诱惑往往导致人们失去了真正快乐的人生,所以最好的做法就是顺应自然,让生命按照自己的方式发展。这也是楊來提倡节制和内省生活的心得体会。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楊來是一位欢乐主义者,他认为人生的快乐来自享受五官感官上的满足。当一个人的身体完全健康且没有疾病时,即使寿命再长,也不会觉得幸福;同样,当一个人的精神完全自由且没有烦恼时,即使寿命再短,也能够感到幸福。不管是荣耀还是贫穷,都不是值得我们追求的事物,因为它们都可以带来痛苦和忧虑。而最终所有的事物都会归于消逝,所以真正重要的是如何活出自己的真实身份,而不是为了社会或者他人的认可去改变自己。
标签: 道法自然对做人的启示 、 道教和佛教能一起信吗 、 道德经正能量短句 、 道家学说博大精深 、 道家思想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