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诗句中所反复的风俗习惯佩茱萸簪菊花

重阳节的传统习俗——茱萸与菊花,诗句中的双重寓意

重阳节上,人们有着一项古老而迷人的风俗,那就是佩戴茱萸。茱萸不仅是重阳节的象征之一,也被称为“茱萸节”。在这一天,人们还喜欢佩戴菊花,这种习惯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唐代。

茱萸是一种可以食用的果实,它含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在中医中,它具有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本草纲目》记载了它的性质和用途,即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治寒驱毒。古人相信佩带茱萸能够辟邪去灾,因此这项风俗在唐代非常盛行。

除了佩带茱萸,还有头戴菊花的习惯。这两种植物都有其特殊的意义。在《西经杂记》中,就提到了男子也会在重阳节佩戴这些植物。而在清代,北京地区的人们则会将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以此来除凶避难。

宋代时期,还出现了一种新的风俗,那就是剪裁彩缯成茱萄或菊花形状,然后相互赠送以供佩戴。这表明了民间对这两种植物美学价值和文化意义的认可。

然而,从宋元以后,这样的风俗逐渐消失了。原因可能是随着社会经济状况的改善和生活观念的转变,对于避邪消灾的心理需求减弱,而对延寿长生的愿望日益强烈。此时,“延寿客”(菊花)的地位超过了“避邪翁”(茱萼),成为人们心目中的重要象征。

综上所述,重阳节上的这种传统习俗,不仅体现了古人的智慧,而且反映出时代背景下的不同需求变化。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