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开悟在己非相中求自立方见人生

《道德经》:开悟于己,非相中求自立方见人生。世间诸多问题真理,皆在虚妄之外,不在相内;真理即道,道不居相中。故佛家云:“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能见过于相非相,即见如来。

执着外在表象而忽视本质,便难以通达事情根源,此对于人生尤为关键。不仅解决思想困惑,更解生活难题,这一理可普适。面对问题,不应仅执着表象,而须通达其背后本质。在此基础上,再看问题的根本,则需抛弃表象直观本质。

例如,有言“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与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命运不同。”这告诫我们,在观察时要看到背后,而非沉溺于表象中,看透问题形成的根本,从而有效解决根本所在。

然而世俗间,我们往往只用错误方式观察,以致陷入错误的循环,无知之中仍自以为是。《道德经》云:“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这里“下士”指浅薄愚昧者,他们心存世俗认知,只限于一个世俗的“相”。带错念去生活久了,就以错为真、颠倒梦想、是非不分。听真理时,不但不能理解,还嘲笑怀疑。

他们心有世俗概念,将其局限于这个“相”内,对一切超出认知的事物都嘲笑,都无法理解,因此也无从谈起解决。而上、中、下三者分别代表不同人,有深刻理解力,有信疑两途,有哈哈大笑不知何为真理。

真正通达“道”的人不以任何“相”为依据,而那些只知嘲笑与怀疑的人,却将自己的世界局限于这些有限的认识和感受。这正如人们面对事务态度迥异,一部分能洞悉核心,一部分徘徊其中,一部分却迷失在表象之海里寻找答案。

因此,《 道德经》提倡的是一种无为而治的心态,即顺应自然规律,无主观臆断,每当遇到问题时,都应当做到无我、无人、无众生等,是境界高远的心态表现。此外,又说:“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意指真正明智的人,其行为似乎混浊,其进步似退缩,其平坦似崎岖,其高贵似低卑其广阔似不足,其刚健似怠惰其纯洁仿佛渝坏。但这种描述并不是真的反映了实际情况,它们只是比喻性的说明,用来形容那一种超越常人的境界和状态——一种超乎世间常识的大智慧、大勇敢。大智慧使得它能够洞察一切现实中的虚伪与欺骗,大勇敢使它能够站出来揭露它们,并且找到最合适最正确的行动路线。

总结来说,这些都是讲述如何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使自己变得更加接近这个最高目标——达到那种超越常人的境界,那种拥有强烈洞察力和坚定的决心,可以正确地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并且始终保持身心健康。一句话概括就是:了解自己,了解世界,然后用你的知识去改变世界!

标签: